(二十一) 臨危受命(第3/4頁)

果然孫權拍案而起,劉豫州只有一郡之地,兩萬人馬,尚且守義不辱,我孫某人六郡之地,十萬人馬,豈能受制於人?孫權說了下面話:“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操者。”我定了。那下面還有一段對話,就是孫權問諸葛亮,他說但是劉豫州新敗之後還有能力來對抗曹操嗎,有這麽一筆軍事帳,這個問題我們放在以後再講。那麽按照這樣的一個程序,應該說是諸葛亮到了柴桑以後立即見到了孫權,而且立即說服了孫權,後面才是孫權和魯肅談,孫權和周瑜談,然後才是戰略部署等等等等,這是《資治通鑒》的時間表。按照這樣一個時間表,孫劉聯盟的首功,應該歸於諸葛亮。 * 諸葛亮大義凜然的一番話說得孫權熱血沸騰,於是拍案而起,決定聯劉抗曹。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是曹操與劉備打仗,諸葛亮奉命前來求援,原本並不關孫權的事情,孫權為什麽會如此激動呢?更何況,孫權也有自己的判斷,難道僅憑諸葛亮的幾句話就能置自己的地位於不顧,意氣用事嗎?事情恐怕沒有那麽簡單。

但是我們知道這裏面有一個問題,什麽問題呢?就是魯肅和諸葛亮一起從夏口來到柴桑去見孫權,誰先見?這個《三國志》是沒有交待的,那誰先見誰就是第一功嘛,《資治通鑒》說是諸葛亮先見,而且見到以後孫權就說了“吾計決矣”,而且《資治通鑒》接下來說權大悅,然後和群臣商議,這個時候張昭等人反對,然後魯肅才怎麽怎麽說,然後周瑜才怎麽怎麽說。但是這個過程,這個交待是司馬光交待的,不是陳壽交待的,因此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孫權究竟有沒有可能在還沒見到魯肅,也沒有和自己的部下商量過,僅憑諸葛亮一席話就拍板表態呢?有沒有這個可能?我的結論是不可能。不可能有四個理由:

第一點,這場戰爭是誰的?根據《三國志武帝紀》的記載,這場戰爭原本是曹劉之爭,就是曹操他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是奪荊州、伐劉表、滅劉備,所以《三國志》的《武帝紀》的記載都是“公至江陵征劉備”“公至赤壁與備戰”,按照《三國志武帝紀》的這個說法,曹操這個戰爭的目的先是為了奪荊州,荊州拿下來以後再繼續順江東下,就是打劉備的,不關孫權的事,孫權是被拖下水的。這個有很多歷史學家都在講這個話,而且還有歷史學家提出來,包括呂思勉先生都提出來,說想不通孫權為什麽去趟這個混水,為什麽被拖下水。那麽不關心孫權的事情,孫權怎麽會馬上就表態呢?有人說這就是諸葛亮這句話激的,我們劉豫州如何守義不辱等等,這個就是太小兒科了,把戰爭當做兒戲了,把歷史當做小說了,沒錯,孫權和孫悟空都姓孫,但是孫權不是孫悟空,不會一激他就跳起來,孫權這個時候雖然只有二十七歲但是政治上已經相當成熟了,你想孫權十八九歲的時候,魯肅要勸他稱帝,他怎麽說的?哎呀,非所及也,他那個時候就會打哈哈,打官腔了,他怎麽可能中你的激將法的計?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在投降曹操還是對抗曹操這個問題上,江東集團內部是有很有激烈的鬥爭的。這個有大量的材料可以證明,也就是說在江東集團存在著一個勢力很大的,我們叫它投降派也好,叫它降曹派也好,叫它鴿派也好,叫它主和派也好,反正是確實存在這麽一個力量,這個力量不可能是諸葛亮來了以後才冒出來的,他們早就存在了,而且江東集團也不可能是諸葛亮來了以後才關注到荊州的勢態,他應該是早就關注了,所以才有孫權派魯肅到當陽去見劉備這樣一件事情,就說明他們早就在關注這個形勢的發展了。於是不同的意見應該也是早就形成了,那麽在這樣意見分歧的情況下,以孫權這樣一個會做領導的人,他怎麽可能不和家裏人先商量好了,統一了思想,統一了認識,僅憑一個陌生人,原來敵對集團的,明明自己打敗仗來求援的這麽一個人這麽慷慨陳辭一番,他就表態了,這個邏輯上講不通的。

第三點,孫權最後為什麽要決定聯合劉備抗曹操,要來幫劉備這一把呢?難道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那是李逵、那是武松、那是魯智深,那不是孫權,孫權不是江湖好漢。再說了,孫權和劉備也不是哥們兒,他幹嗎來打這個抱不平,他是政治利益所使然,他是算賬的結果,他把賬算清楚了的。而這個時候孫權為什麽猶豫不決?我們前面講過了,當時曹操往南一出兵,孫權馬上就派魯肅去找劉備,當時就是決定要聯合劉備來對抗曹操的,那麽這個時候為什麽猶豫了呢?因為他有一些賬算不清楚,哪些賬算不清楚呢?我們來幫他算它一算,第一,論親疏,孫權跟曹操親,跟劉備疏。孫權和曹操是姻親,是親家,這個曹操的侄女嫁給了孫權的弟弟孫匡,曹操的兒子曹彰娶了孫權的侄女,這個輩分有點亂,但是他們確實是兒女親家;跟劉備呢,八杆子打不著,非親非故。第二,論強弱,不要論了,明擺著的,誰強誰弱。論情感,孫權對曹操是又怕又恨又不敢得罪;劉備呢,不關他死活,沒情感。但是曹操把手伸到荊州來,孫權是不高興的,因為荊州這個地方是他孫權想要的,而且如果一旦劉備被曹操滅了,孫權會感到威脅,這個也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貿然地幫助劉備那就等於和曹操翻臉,曹操也是得罪不起的,也是要給自己惹來麻煩的,那麽現在賬是個什麽樣的賬呢?幫助劉備引火燒身,不幫劉備助紂為虐,反過來也一樣,不幫劉備唇亡齒寒,幫助劉備養虎遺患,因為劉備也不是什麽省油的燈,你這回幫了他,他難道將來就不打你的主意,他羽翼豐滿了以後,你以為他是那麽好玩的嗎?所以孫權猶豫,他算過來算過去他這個賬算不清楚,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守中立了。也不行,你想當年曹操跟袁紹打仗的時候,劉表就守中立,最後怎麽樣呢?曹操把袁家滅了以後滅劉表。所以幫劉備不是,不幫劉備不是,守中立也不是,這才猶豫,這才拿捏不準,如果孫權拿捏準了,算好這個賬,諸葛亮不來說他也會派魯肅去找劉備。那麽他又為什麽在諸葛亮說的時候拍了這一板呢?那只有一個推論,就是在此之前已經有人幫孫權把賬算清楚了,他有了底才對諸葛亮拍了板:“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當曹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