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永安托孤(第2/4頁)

所以很早歷史上就有人對這段托孤表示質疑。最先提出質疑的是孫盛。孫盛的評語說得很清楚,說劉備的托孤的這個說法是“詭偽之詞”,

“詭”就是詭詐,“偽”就是虛偽,是詭詐虛偽的話,“非托孤之謂也”。這不是托孤該說的話,孫盛說,托孤時該說什麽話呢?應該坦誠。而且孫盛說,托孤的關鍵在於選準了人,你托付一個人,你這個人選對了就行了,不要說這些東西。孫盛說,如果“所寄忠賢”,就是你選的人是一個忠誠的、賢能的人,用不著說什麽;如果你找的這個人找錯了,我們打個後面的比方,比方說找了一個司馬懿這樣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謀反嗎。孫盛說,幸虧好啊,劉備運氣好,這個劉禪是個缺心眼的,這個諸葛亮威望又高,鎮得住,要不然滿朝都是閑言碎語。這是孫盛的觀點。

今人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就說得更不客氣了。張先生的《劉備傳》說,劉備的這個托孤之詞,“陰懷詭詐,其意甚明”。張先生說,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很大的疑慮,正因為劉備猜忌諸葛亮,又不得不托孤於諸葛亮,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把諸葛亮逼到了沒有回旋的余地,逼到墻角上,不得不跪下來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叫做“陰懷詭詐”,根本不是心神不二。

看來,歷史上對劉備的托孤之詞也是各執一詞,有的人從劉備的托孤之詞讀出了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和諧的君臣關系,但是也有人對這種君臣典範提出了質疑,認為劉備的托孤之詞是狡詐虛偽的圈套,是要逼迫諸葛亮表達對蜀漢的忠心。那麽劉備托孤之詞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發自真心的嗎?劉備真的會把蜀漢政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傳給諸葛亮嗎?

剛才易中天先生為我們介紹了歷史上對劉備托孤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這裏面就牽涉到對劉備為人的評價,有人說劉備的托孤是仁義之舉,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但是也有人認為劉備太狡詐,劉備怎麽會把自己畢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讓給諸葛亮,所謂的托孤是劉備的狡詐虛偽之詞。那麽劉備在臨死之前指著自己的兒子劉禪親口對諸葛亮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為一番話,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我們交待了這些說法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關鍵在於什麽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是什麽意思?對此,四川大學歷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說法,方先生說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這個“取”不是要諸葛亮奪劉禪的皇位,是什麽呢?是自己選取,就是這個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選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選,選什麽呢?再選一個皇帝。從哪兒選?從劉備其他兒子裏面選。也就是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是說,如果劉禪不行的話,就在他弟弟裏面你再挑一個,也就是說劉備賦予諸葛亮的“廢立之權”,並非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那麽這個解釋是講得通的。為什麽是講得通的呢?有三點理由,第一點,劉備有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那老大不行老二來,老二不行老三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劉備給他的兒子下了兩道詔書,一道是給劉禪的,要劉禪像對待父親一下對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詔書是給劉永的,說你們兄弟幾個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兩道詔書,這說明劉備很可能是把劉永做了第二梯隊。第三點就是廢立之權已經是很大的權力了,作為那個時代的帝王,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已經很重了,不大可能說,你取而代之這句話。我比較傾向贊成方北辰先生這個解釋。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這四個字,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劉備的托孤之詞引來了後人的無限的猜測,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連康熙皇帝也曾有過評價。劉備是一國之君,康熙同樣是皇帝,所以康熙對劉備托孤的評價就格外令人關注,那麽康熙是不是能夠猜到劉備的心裏去了呢?易中天先生對劉備的托孤之詞又是如何認識的呢?

劉備這樣說,是有意施壓呢,還是無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還是預設圈套?這個問題,只有一個人能回答,他就是劉備,只有他自己心裏清楚。後世的任何解釋都是猜測,包括陳壽,包括孫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張作耀,也包括其他人,也包括我,都只能猜測。那麽既然都是猜測,那麽誰的猜測可能會準一點呢?那我們要弄清楚,劉備是什麽。劉備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麽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觀點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對劉備托孤之詞的判斷是什麽呢?“猜疑語”。他說這是一段猜疑的話,而康熙皇帝說,劉備為什麽會說這種猜疑話語呢?康熙認為,這是三國時代的陋習。他說,三國時代的人,都是不說真話的,都是喜歡講一些猜疑、詭詐的話,最後他用兩個字表示他的鄙視,“鄙哉”。那麽,康熙的這個說法也只是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