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夷陵之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略要地荊州,為曹操、劉備、孫權三方所瓜分。荊州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基地,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然而孫權一直對劉備不還荊州之事耿耿於懷,終於在公元219年覓得戰機,奪回了荊州,殺死了劉備的左膀右臂關羽。既失荊州又失愛將的劉備當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在公元221年7月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那麽,劉備究竟是如何指揮這場戰爭的呢?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東吳孫權一方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精彩講述《易中天品三國之夷陵之戰》。

易中天: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劉備永遠的失去了荊州。這對於劉備來說,是重大損失,絕不會善罷甘休。荊州丟失以後,關羽被殺以後,按說劉備應該沉下心來總結經驗,休養生息,厲兵秣馬,這樣才能夠報仇雪恨。但是他沒有,他做了什麽呢?急忙稱帝。

公元221年4月份,劉備在現在的成都市雙流縣的武擔山即皇帝位,六月份就開始調兵遣將,七月份禦駕親征去打孫權。這個時候,劉備下了一道命令,讓張飛趕到江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和他匯合。誰知道張飛的軍隊還沒有出發,張飛本人就被部下殺了,而且把張飛的首級送到了孫權那裏。張飛的死對於劉備又是一個重大損失,我們知道現在劉備的情況怎麽樣呢?關羽、張飛、黃忠三個,都已經死了(黃忠是病死的);他的重要謀士龐統,早就不在了;法正,也去世了。戰將這邊,還有馬超、趙雲、魏延,謀臣這邊只有諸葛亮,魏延和馬超要防曹操進攻,在北邊。趙雲不受信任,為什麽趙雲不受信任呢?因為趙雲不贊成劉備打孫權,趙雲出來勸阻劉備說,國賊是曹操,所以我們應該先打曹魏,而不是先打孫吳,而且一旦打下了曹魏,孫吳不在話下。現在我們一旦和孫吳之間展開了戰爭,那是不可收拾的。劉備不聽,不信任他,不讓他隨行,所以跟著劉備一起去打孫權的,文武兩邊都沒有什麽像樣的人物。所以,劉備這場戰爭叫做“出師不利,將帥乏人”。

趙雲不得隨行,諸葛亮要鎮守成都,走不開身,那麽這樣一個情況下,劉備為什麽還要堅持打這樣一場戰爭呢?傳統的說法是為關羽報仇,哥們義氣,但是這種哥們兒義氣恐怕是小說家言,並非政治家的真實想法,這一點呂思勉先生也早就提出來反對的意見。實際上在我看來,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有為關羽報仇的成份,不能說沒有,這一點,曹魏集團的謀士劉曄,已經指出了。劉曄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害不報仇這是說不過去的,但不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麽呢?劉曄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劉備集團的整個戰略的特征,就是以攻為守,就是他必須打仗,他必須打仗來顯示他的實力,而他為什麽不打曹魏,要打孫吳呢?呂思勉先生認為,和呂蒙主張不打徐州而打荊州的道理是一樣的。說的白一點,“吃柿子撿軟的捏”,曹魏不好對付,而孫劉雙邊都認為對方好對付,所以孫權不打徐州打荊州,劉備也不接受趙雲的建議,他也不打曹魏打孫吳。這是第二個原因。那麽第三個原因呢?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荊州必須奪回。荊州畢竟是戰略要地。那麽由於這三個原因,劉備堅持要發動這場戰爭。

但是即便如此,在我們看來,你要打這一仗是可以的,你可以打得從容一點吧。當時,隨劉備出征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叫做黃權。黃權就建議劉備說,吳軍向來就很英勇善戰,吳軍不是那麽好對付的,而我軍順江直下,易進難退。我順水下去我前進容易,我退回去是很困難的。黃權說,為臣懇請陛下批準做一個先鋒探探路,探探對方的虛實,請陛下在大後方坐陣指揮,這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劉備不聽。不但不聽,也不要黃權了,把黃權打發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駐防。所以,在這一點上看,劉備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情緒就是兩個字“浮躁”。

劉備不顧一切的要發動進攻孫吳的戰爭,哪怕是在將帥乏人的情況下也要也要禦駕親征,這種要拼命的架勢讓東吳的孫權也未免有些汗顏。但是在孫權決定在背後向關羽捅刀子的那一刻,早就料到劉備會來進攻,所以奪得荊州之後就在未雨綢繆,積極備戰,那麽孫權是如何應對這場山雨欲來鳳滿樓的危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