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易中天對話王立群》(第5/5頁)

易:但是我還有問題,雖然鼓掌。司馬遷、司馬相如被稱為“文章西漢兩司馬”,這副對聯大家已經都很熟悉:“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臥龍就是諸葛亮,所謂經濟不是現在的那個經濟建設的那個經濟,經世濟民。經世濟民最優秀的是南陽的諸葛亮,文章寫得最好的是司馬遷、司馬相如。但是文懷沙先生有這麽一個觀點,說司馬遷和司馬相如代表著兩種文化,司馬遷代表的是奴隸文化。奴隸文化魯迅先生講就是,他雖然受壓迫,但是他會反抗,他賣藝不賣身,或者賣身不賣心。而司馬相如代表一種奴才文化。文先生還解釋什麽叫奴才文化呢?就是“老佛爺,喳”,你認為呢?

王:我覺得文先生的話講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兩司馬在西漢武帝時期是非常有名的,司馬遷和司馬相如。司馬遷他是受到封建專制制度那個最殘酷的刑罰以後,把他一下子打入到社會的最底層,他是站在社會的最底層去看待那個封建王朝的。所以他看得很深刻,所以司馬遷的反抗性很強。這就導致《史記》的《武帝本紀》現在就丟了,沒有了。《史記》流傳的時候就丟失了十篇,其中有一篇就是《武帝本紀》。現在的《史記·武帝本紀》是截取了封禪書的一段,並不是真正的《武帝本紀》。我估計,而且學術界大多數的同行都估計,那個《武帝本紀》對漢武帝一定有不遜之詞,甚至有很深刻的揭露,所以丟失了。所以,這就我們可以倒推出來,而且你通讀《史記》以後你就會發現,司馬遷是一個有骨鯁之氣的人,他在很多地方,一個對開國皇帝劉邦,一個對當代皇帝漢武帝,都有很深刻的揭露。司馬相如就不同了,司馬相如一直對漢武帝采取的就是逢迎。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司馬相如臨死的時候,漢武帝派了一個人到他家裏去搜書,結果什麽也沒找到。最後找到的時候卓文君跟他說,司馬相如臨死的時候留了一卷東西,說如果皇上要派人來要,把這個東西交給皇上。這個使者就把這個書帶過去給了漢武帝,漢武帝一看,封禪書。漢武帝是最希望搞封禪大典的人,而司馬相如臨死還給他寫了一個封禪書迎合漢武帝。可以說司馬相如是拍了一輩子馬屁,臨死之前還留了一個封禪書在拍馬。

易:他準備在他死後再拍一把。

王:所以文先生說他是奴才,是有道理的。

易:如果這兩司馬比較,你更喜歡誰?

王:那毫無疑問啊,我喜歡司馬遷啊。

易:為什麽?

王:他有骨鯁之氣,他有文人的良知,他有史學家的責任感,這很了不起。

易:那麽我問最後一個問題,雖然你在《百家講壇》講的是讀《史記》,但畢竟是以漢武帝為主線,我現在要問的是,漢武帝和司馬遷如果PK的話,你更喜歡誰?

王:漢武帝這個人,是讓你又愛又恨。這個人的話,他一半是魔鬼,一半是明君。這個人做了很多在歷史上來看有貢獻的事情,但是這個人又是一個極端獨裁的一個君王,這個人兩個方面都有。所以,作為一個人來說他實在是不好玩。司馬遷我倒覺得倒是很值得人們同情,也很值得人們去追念。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史學家,一個文人,受到那樣的摧殘,他畢竟把中華民族將近三千年的歷史用自己的如椽之筆把它寫下來了,而且表達了自己的愛憎。如果沒有司馬遷,我們的中華民族的歷史,這麽一段歷史不知道今天是什麽樣子。所以,要比起來,作為人來說,司馬遷更值得肯定,他是一個大寫的人。司馬遷給我印象最深的,也使我最感動的,就是他的自強不息。

易:我相信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和我一樣,已經理解了王立群先生為什麽要到《百家講壇》來講司馬遷的《史記》。不僅是為了向我們講這部偉大的著作,更是為我們講司馬遷這個偉大的人。在這個講述的過程中,王立群先生秉承著司馬遷傳下來的我們民族文化的最寶貴、最有價值的精神!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