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三:易中天與小崔說事2007-04-06(第5/11頁)

主持人:您先給我講一講什麽叫教育作用,比如說我們看完《三國演義》會有什麽樣的教育作用。

觀眾:因為我的朋友裏頭,雖然他們非常喜歡聽易老師的《品三國》,他們聽了《品三國》以後他們說的一句話,原來三國是這個樣子的。

主持人:我能理解成這句話是失望嗎?

觀眾:不是,他是覺得真實的歷史原來是這個樣子,和我們知道的歷史是不一樣的。

主持人:眼界大開。

觀眾:對,但是就是所有搞商業的朋友他們有個“三國小組”,他們不是研究《品三國》,他是研究《三國演義》怎麽讓公司賺錢;文藝界的朋友仍然演那個曹操,仍然是個奸雄他不是梟雄;大多數的朋友知道的《三國演義》的故事,仍然比知道《品三國》的真實的歷史還要說得繪聲繪色。所以我覺得,這種現象應該怎麽去看?另外我也希望就是說,今天的歷史學家能不能夠盡可能地把你們的第二歷史盡可能地接近第一歷史,告訴我們的後一代,使我們更好地能夠走上一個更加健康發展的道路。我的問題完了。

主持人:謝謝,謝謝。我覺得他的核心問題很簡單,就是說盡管你的《品三國》提出了很多新鮮的觀點和角度,其實大家津津樂道的還是《三國演義》。

易:是。

主持人:而且我覺得這個老先生說得也一語中的,他說其實這些喜歡歷史的人,實際上是很實用的,是讓公司賺錢,讓影視劇好看,對吧?非常簡單,就是我問的那個問題,學歷史有什麽用?比如說我們不看《三國演義》,只讀《三國志》,而且像你這樣去品它,有什麽用?如果真的有用的話,就應該讓更多的人感到它的作用。

易:你如果一定要說有用,它對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用,各取所需,比方說開公司的,他就是想琢磨著怎麽賺錢。

主持人:這也行是吧?

易:那當然也行,比方說行軍打仗的他琢磨著怎麽打仗,當時清兵入關的時候,清軍的高級將領、高級幹部人手一冊《三國演義》,拿著我們羅貫中先生寫的《三國演義》來打羅貫中先生的同胞。

主持人:這個有趣,他們為什麽不是人手一本《三國志》呢?

易:因為《三國演義》好看。

主持人:在那個時候就是這樣?

易:它當然好看,那比《三國志》好看得多,我們缺少的就是一本像《三國志》這麽接近真實又像《三國演義》這麽好看的三國書。

主持人:我能不能理解成其實您在《百家講壇》的這些講課也好,演講也好,就是在朝這個方向做嘗試,告訴大家更接近歷史的一些作品其實沒有那麽枯燥,也很好看。

易:有這個,對,也能夠把它變得好看。歷史本來就是生動活潑的,歷史本來就不是僵屍,就不是木乃伊,為什麽一定要把它泡在福爾馬林裏面呢?為什麽不能讓它鮮活起來呢?

主持人:還有哪位朋友?這位朋友。

觀眾:我想問一下,如果對於現在社會來講,學習傳統的歷史更有用,還是學習現代科技或者經濟管理更有用?謝謝。

主持人:就是你的精力不夠,只能學一樣,是吧?好問題。

易:好問題,一個真正成就大事業的人他一定是綜合素質,綜合素質的非常好的人,只有單學科的知識不行的。

觀眾:但是學術界現在有一種風就是傳統文化無用論,你對這個看法是什麽呢?

主持人:這就是我說的那個實用。

易:我只有四個字的回答——無用之用,如果讀過《老子》就知道,大用無用。

主持人:如果你學一個知識你覺得沒用,那就說明它用處大極了!蒙誰呢這個?老子就開始蒙人。

易:一個學科或者一個東西、一種精神文明,它如果是百無一用,它又不可或缺。就是必須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一個是百無一用,什麽用都沒有,比方說藝術,藝術是最沒有用的東西,藝術有什麽用?不能吃不能喝,是吧,柏拉圖早就說了,畫的鞋子不能穿,畫的蘋果不能吃,詩人繪聲繪色地描寫騎術自己不會騎馬,你看金庸寫了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他一招都不會,一巴掌就能把他打倒,沒有用,百無一用;但是不可或缺,它從來不能缺少,任何民族都有藝術,沒有哪個民族是沒有藝術的,很多民族沒有宗教,沒有科學,沒有文字,沒有政治,沒有法律,沒有軍隊,沒有監獄,都有藝術,必有大用!

觀眾:我想聽聽歷史跟管理有什麽更大的聯系?

主持人:這是很多人的想法,就是要有用,他想聽聽歷史和管理的想法我覺得這不是個壞的想法,就是希望實用,所以很多講座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