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如何研究社會史(第3/5頁)

我們亦可說,封建貴族崩潰在春秋之末,而士族興起則在東漢之處。而自戰國至西漢,全為此兩個社會之轉型期。

三、九品中正時期:此為魏晉南北朝時。此時期也可稱為“門第社會”。乃承接兩漢士族興起,而達於士族全盛之時期,亦可稱為“士族確立時期”。但我們不能即認士族或門第為封建,因當時仍有一個統一政府臨制在上,而下面復有自由工商業資產階級之存在。此項士族與門第,則因其為溝通政府與社會之一橋梁而特占地位,卻與西方中古時期之封建貴族仍不相同。

四、科舉時期:唐代科舉制度產生,而門第社會逐次崩潰,又為社會一轉型期。下及宋代,魏晉以來相傳大門第,幾乎全部消失。此下便成為近代中國的社會,即“白衣舉子”之社會。此種移轉,本極重要,但因其只是漸變,非突變,故不易為人覺察。近人梁任公曾說:“中國歷史沒有革命,只有造反。”此語亦對。若要在中國歷史上尋找像西洋史上的激烈革命,事殊不易。中國社會只在融洽的氣氛下逐步向前推移,並不能在倉促間用暴力推翻這個,再在霎時間陡然來興起那個。如先秦時期的封建貴族崩潰,唐代之士族門第崩潰,皆是社會內部之大變。但此等變化,皆在和平中展演,非關革命,故使人不覺。我們亦可稱唐代科舉為“門第過渡時期”。

五、進士時期:科舉進士,唐代已有。但絕大多數由白衣上進,則自宋代始。我們雖可一並稱呼自唐以下之中國社會為“科舉社會”,但劃分宋以下特稱之為“白衣舉子之社會”,即“進士社會”,則更為貼切。我們亦可稱唐代社會為“前期科舉社會”,宋以後為“後期科舉社會”。當然到了明、清時代,科舉制度又已略有差別,略有變化,但我們卻可不必再為細分了。

我們亦可稱西漢時代,為戰國諸子百家中孔孟儒家獨出得意的第一時代。此下東漢時期,印度佛教東來,中國道教繼起,幾乎由宗教勢力來代替了傳統的士勢力。宋代則為孔孟儒家獨出得意的第二時代,傳統的士勢力幾乎又漸代替了宗教勢力。所以中國秦以下之士傳統,尤以漢宋兩代為代表。清代之有漢學宋學之分者,其要由此。

馬克思對社會演進的看法,主要以生產工具影響經濟發展之觀點為出發,推論至極,遂成為一種唯物史觀。我講中國歷史,則將社會中“士”的一階層之地位變化,來指出中國社會演進之各形態。此乃就事論事,根據中國歷史社會實況,而分別為以上各時期。卻非先立下了一種哲學的歷史觀,來勉強作此支配。我之此說,亦僅在提供治史者作參考。如諸位能在此外有更好的分法,自可繼續提出,再作研討。總之,歷史事實俱在,無論何種看法與想法,須求不背歷史真實,則是一大原則。

茲再據鄙意簡括說之。士為中國四民社會中一領導階層,農則為中國四民社會中之基本階層。其他工商兩業,留待下次細講。要之,我們該根據歷史實事求是,作客觀之分析。西方人自據西方歷史來作研究對象,其所得結論,未必可以全部搬到東方社會來應用。又且我們中國社會綿延四五千年,一貫禪遞而來。故家遺澤,積厚流光。其所以能有如此之內蘊,必有值得我們作縝密精詳推求之必要,則斷無可疑。

現在再略述研究中國社會史之有關書籍材料的問題。普通意見,認為中國史籍一向只專重在上層政治史方面,關於下層社會史方面之資料甚感缺乏。實亦不然。從中國文化傳統觀點言,中國一向注重下層社會,更過於其注重上層政治,哪有對此方面之史料反付缺如之理。主要是中國史籍之記載方法,自有一套體例。若我們不先明白其體例,便不知何項材料應向何種書中或書中之哪一方面去找尋。即就正史論,其中所包有關社會史之材料已甚豐富,只我們未經細讀,不知別擇,遂誤認為中國正史對社會下層史料不加注意。此事牽引太遠,在此且不深論。此下當特別提出某集中特別材料,為研究中國社會所宜注意者。如我們有意研究唐以前的中國社會史,則有兩種中國古學必須注意。一是氏姓之學,一是譜諜之學。此兩種學問,其實仍是相通,可合作一種看。關於秦以前氏姓之學譜諜之學之有關中國史之研討處,此亦略去不論。僅自漢代起,在當時社會,開始有士族興起,又轉成為大門第。整個社會便把氏姓譜諜來分別士庶,至今流傳社會之百家姓一小書,則成於宋初。諸位莫謂百家姓只是一冊通俗小書,在此通俗小書中,正可指示研究中國社會史一項特該注意的要目。古代有關氏姓譜諜各項材料,在百家姓此一小書之前的,現在都不完備存在,有待我們去稽鉤考索。但在百家姓之後,中國社會家譜盛行,此項材料,到處可得。但從最近此一百年到五十年來,各姓家譜急速散失,只能在某些大圖書館中去查閱了。但真要了解中國社會之特殊性所在,此項材料,總是不得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