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如何研究學術史(第5/5頁)

故在中國學術史上,史學所占地位極重要,堪與心學分庭抗禮,平分秋色。中國學術傳統主要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心學是做人大宗綱,史學則是做事大原本。我們要研究中國學術,此二者一內一外,最當注意。欲明儒家學術,則必兼備此二者。

我又說過,中國歷史原是渾融一體的。中國歷史上的政治、經濟、社會、學術等項,亦莫不皆然。我們該自一項制度之背後,究察其所以制定與推行此制度的居心與動機。若我們能把心學與史學配合研究,自見整個中國民族一部中國史主要精神主要向往,大可用一“善”字來概括。我們所謂善人善政,善言善行,青史留名,只是此一善。此一善字,正是儒學中至為吃重的一字。但近代的中國人,偏喜好用惡意來解釋中國史,如說:堯、舜、禹、湯、文、武所謂古代聖人,盡出後人偽造,即是一例。但我們綜說這些是後人偽造,亦足證明偽造此一派古代聖人的種種故事的人,豈不在希望這一部中國歷史,能成為一部善的歷史嗎?後代人永遠信受此偽造,亦見後人也都希望這一部中國歷史能成為一部善的歷史了。生於其心,自可見於其政。則此下的中國史,自不當專一以惡意來解釋。西方人把真、善、美分開說,中國人則專一重視善,把美與真也要包進在善之內。我們研究中西學術與中西歷史,自可比較見之。

近百年來,此中國學術傳統中之兩大綱,即心性之學與歷史學,正日趨式微。此一巨變之後果,在今日,我們固無法揣測。但若我們要回頭來研究中國以往學術,則此心學與史學之兩大綱,總不宜放過不理會。此乃中國學術傳統中之特殊點,所截然不同於西方者。我希望將來有人,能將中西雙方學術思想,作一更高的綜合,卻不該先自藐棄了自己的。

我希望在今天的中國人中,能有少數中的少數,他們願意抱殘守缺,來多學多懂一些中國學術,來對中國歷史文化理出一個頭緒。這不僅對中國自己有貢獻,也可對世界人類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