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書(第5/9頁)

【原文】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後。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如西禮。歸,格於藝祖,用特。

【直解】秩,是祭祀中牲幣柷號之次第。五玉,即上文所謂五瑞。三帛,是諸侯世子以下所執的幣帛,有、玄、黃,三樣。二生,是卿大夫所執的羔與雁。一死,是士所執的雉鳥。格,是至。藝祖,是始祖。特,是止用牛一只,叫做特牲。舜攝位之初,四方諸侯來朝已畢,遂舉行巡守之禮。是年二月,先往東方巡守,至於東嶽泰山之下,燔柴祭天以告至,望秩以祀東方之名山大川。遂就此地,接見東方的諸侯。因察侯國中時侯之早晚,月令之大小,與夫日辰之甲乙,比羲和所頒布的歷書何如,有不合的,就責他改正,務使同奉朝廷的正朔。又審驗侯國中律呂之高下清濁,丈尺之長短,鬥斛之大小,權衡之輕重,比朝廷所降的規則何如,有不同的,也就責他改正,務使同遵朝廷的制度。又修明吉、兇、軍、賓、嘉之五禮,不使廢隨墜,使天下的風俗無不同。至於諸侯朝見的,各執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以為贄。既修五禮,又將五禮中所用的器具,各處要一一相同,不許彼此異制,使天下的禮器無不一。此數事皆了畢,乃轉而回還。至五月的時節,又往南方巡守,到南嶽衡山之下,朝見南方的諸侯。凡告天、祀神、一正朔、考制度、同風俗等事,都與巡守東嶽的禮一般。至八月時節,又往西方巡守,到西嶽華山之下,其禮與初時所行的一般。至十一月時節,又往北方巡守,到北嶽恒山之下,其禮也與巡守西方時所行的一般。巡守既畢,於是回還京師,親到藝祖之廟,用一牛祭祀,而以巡守事完告之。蓋人君之於祖宗,事死如事生,凡出時必告行,返時必告歸,禮當如此。夫虞舜以一歲之間,遍巡四嶽,當時國不稱費,民不告勞者,蓋古時儀衛不多,凡事簡省。至於後世,一巡一幸,千騎雲從,供億浩繁,而萬民騷動,巡守之禮,殆不可復矣。

【原文】五載一巡守,群後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直解】敷奏,是陳奏。試,是考驗。庸,是有功於民。舜既舉行朝覲巡守之禮,遂立為定制。每五年之間,天子以一年巡守,遍到四嶽,與諸侯相見。諸侯以四年次第來朝。天子巡守後之次年,東方諸侯來朝,又次年,南方諸侯來朝,又次年,西方諸侯來朝,又次年,北方諸侯來朝。四方諸侯都已朝畢了,又次年,則天子復出巡守。當諸侯來朝之時,都著他把在國所行的政事,一一敷陳奏聞於上。猶恐他說的雖好,而所行或不盡然,又明白考驗其治國之功績,果是實否。若真能修舉職業,有功於民,則賜他路車章服以旌異之,使善者愈有所勸,而不善者亦知所勉。五年之間,巡守朝覲,殆無虛歲,古之君臣,皆勞身勤民如此。故上無不究之澤,而下無不達之情也。

【原文】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直解】肇,是始。封,是表。浚,是開導。先時天下只有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九州。至舜即位因冀青二州地方太廣,政教難周,於是始分冀州以東恒山之地為並州,其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州東北遼東等處為營州。添此三州,通前九州,共成十二州,所以均疆域而通政教也。既分了十二州,又於每州之內,各擇其一山之高大者封表之,以為一州之鎮。如冀州則表霍山,兗州則表泰山之類,所以定望祭而攀瞻仰也。又浚導十二州之川,凡水道稍有不利者,即一一開通,不使壅塞。此時雖洪水已平,而猶以修舉水利為急務,蓋思患預防之意也。

【原文】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

【直解】象,是如天垂象以示人。典字,解作常字。刑,是墨、劓、剕、宮、大辟,五樣刑法。流,是遷徙遠方。宥,是寬宥。眚,是過誤。災,是不幸。肆,是釋放。怙,是倚恃。終,是再犯。賊,是殺。恤,是憐憫的意思。帝舜設為墨、劓、剕、宮、大辟,五樣刑法,明示下下,如日月星辰垂象一般,使人曉然皆知,不敢冒犯。所以待罪惡之重者,若雖犯在五刑,而情有可疑者,則發遣去遠方以寬宥之,此重中有輕者也。五刑之外,又以皮作鞭,用為官府之刑,懲治吏胥。竹片、荊條,二物名為撲,用為學校之刑,責治生徒。所以待罪之輕者,其或罪在可議。例難加刑者,則許他以黃金納官,贖免其罪,此又輕中極輕者也。此五者,皆制法之條理,法之正也。若是犯罪之人,有偶然差誤,出於無心的;有遭逢不幸,陷於有過的,這兩項情有可原,則徑從釋放,赦免其罪。若是依倚勢力,敢於作惡;或不改前非,至於屢犯的,這兩項情甚可惡,則依律治罪,或殺或刑,不準宥贖。這兩句,是用法之權衡,法外之意也。夫舜之制刑,輕重取舍,錯綜斟酌,極其謹慎,敬而又敬者,杲何心哉!惟念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再續,故雖兢業戒慎,猶以為不能盡得天下之情,深恐刑罰一或失當,則必濫及於無辜。其哀矜憐恤之仁,常寓於法制之內,所以又說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蓋刑罰以禁惡,乃聖人不得已之意,而欽恤以慎刑,尤聖人不忍人之心。以此為心,豈有刑罰不中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