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書(第4/9頁)

【原文】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敘。賓於四門,四門穆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直解】徽,是美。五典,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常之道。百揆,是官名。凡百庶政都經他揆度,故名為百揆。四門,是四方諸侯來朝之門。穆穆,是和順的意思。麓,是山腳。烈,是迅猛。迷,是錯亂。堯將禪位於舜,先試之以事,以觀其才德何如。初使他為司徒之官職掌五典。舜則小心敬畏,以美其教化。由是父子從其親,君臣從其義,夫婦從其別,長幼從其序,朋友從其信,人人皆順從,無違教者。又使他為百揆之官,統領庶務。舜則以時整理。由是禮樂刑政,紀綱法度,件件都修舉,無廢弛者。又使他兼四嶽之官,賓禮四方來朝的諸侯。舜則以禮感化。由是四方諸侯,都穆穆然雍容和順,無乖戾者。當洪水為災,堯又使舜入山林中相視高下。適遇著猛風雷雨,舜則神色自若,初不驚懼迷亂,這又見他度量過人處。夫堯將難事歷歷試舜,而舜之盛德,無所不宜如此,所以舉天下而付之也。

【原文】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舜讓於德,弗嗣。

【直解】格,是來。詢,是謀。乃字,解做汝字。底,是致。陟,是升。帝堯試舜之後,欲禪以帝位,乃呼而命之說道:“來汝舜,汝於前日登庸之初,我曾歷歷謀汝以司徒百揆四嶽等事,以考其敷奏之言,其後試驗之行事。則見汝之言,皆致可有功,隨用隨效,於今已有三年之久矣。夫觀其言行之相符,則其謀皆由於素定;觀其久暫之一致,則其事非出於強為。汝之德,真可以付托天下。今當代我升於帝位可也。”舜猶以己德有愧,欲遜讓於有德之人,不敢承嗣帝位焉。夫堯以天下與舜,而舜又以天下讓賢,聖人至公無我之心,於此可見。

【原文】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直解】上日,是初一日。文祖,是堯的始祖。舜既不肯嗣位,而堯之命,又難以終辭,於是但受攝位之命,替堯權管國事。乃以正月初一日,告於文祖之廟。堯自此終了帝位之事,而舜承受之矣。必於正月初一日者,正始也;必告文祖者,尊祖也。

【原文】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直解】在字,解做察字。璿,是美珠。璣,是觀天之器,以珠飾之,故名璿璣。衡,是璣上的管子,橫施於璣上,周旋運轉,窺測周天的度數。以玉為之,故名玉衡。齊,是考驗。七政,是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其運行於天,有遲速順逆,隨時布令,著見災祥,如人君之有政事一般,故名七政。帝舜攝位之初,未遑他務,首先整頓那觀天的器具,察視璿璣玉衡,考驗日月五星的厘度,將以定天時,授人事,而成天下之務焉。蓋帝王致治之道,莫大於敬天勤民。故帝堯即位,即命羲和欽若昊天;帝舜受攝,即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其敬天勤民之心,先後一揆也。

【原文】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

【直解】肆字,解作遂字。類、禋、望,都是祭名。類,是比類,郊天有常禮,今雖不是郊祀的時節,而其禮與之相類,故謂之類。禋,是精誠。宗,是尊。四時、寒暑、日、月、星、水旱,這六者皆禮所當尊,故謂之六宗。望,是望而祭之。遍,是周遍。舜既受終觀象,遂以攝位告於上下神祗。其行祭告昊天上帝之禮,則與郊祀的禮儀一般,無敢簡略;其行四時寒暑日月星辰水旱這六樣的祭禮,則皆精意致享,無敢怠忽。天下名山大川,五嶽四瀆之屬,其神遠在各處,不能親至其地,則隨其方向,遙望而祭之,無有不備;丘陵墳衍,及歷代帝王聖賢之類,有功於民,載在祀典者,則一一周遍祭告,無有所遺。蓋人君一身,乃是天地百神之主,故舜於攝位之初,首舉祀典如此。

【原文】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嶽群牧,班瑞於群後。

【直解】輯,是斂。五瑞,是五等諸侯所執以為信的,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榖璧、男執蒲璧。既,是盡。四嶽,是四方諸侯。群牧,是九州牧伯。群後,就指四嶽群牧說。帝舜攝位之初,於正月內,先征召天下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將他所執的圭璧,都取來辯驗。蓋諸侯始封,天子授他圭璧以為瑞信,至來朝時,乃合符於天子,而驗其真偽也。到正月盡間,則四方諸侯,九州牧伯,漸次有至者矣。遠近不同,到有先後,舜則每日使他隨到隨見,不必取齊。蓋人少陸績相見,則接待之禮,既得周全,詢問政務,又得詳盡矣。既見之後,還將那五瑞依舊班賜與他。蓋諸侯所執圭璧前日皆受之於堯,今斂而班之,使知天下既歸於舜,這圭璧便是舜之所授,所以與天下正始,以示更新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