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老子以後底道家(第3/3頁)

現存《列子》八篇,與戰國以後底著作很有關系,除《老子》以外,最主要的為《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淮南子》。壺丘子林與伯昏瞀人同列子底問答,在《列子》裏很多見。列子與壺丘子林底關系見於《莊子·應帝王》、《淮南·精神訓》及《繆稱訓》。《呂覽·下賢篇》有壺丘子林底名字。伯昏瞀人與列子底對答見於《莊子·田子方》及《列禦寇》,《德充符》也提出他底名字。《莊子》底文句見於《列子》底很多,如《天瑞》有《至樂》、《知北遊》底文句,《黃帝》有《逍遙遊》、《達生》、《田子方》、《應帝王》、《列禦寇》、《寓言》、《山木》、《齊物論》底章節。《周穆王篇》中夢與覺底論辯是從《齊物論》底一節發展出來。《湯問》底冥靈、大椿、鯤鵬等,出於《逍遙遊》;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同之上,是脫胎於《在宥》廣成子底放事。《列子》取《呂氏春秋》底文句,如《黃帝篇》中海上之人好漚鳥,《說符篇》中白公與孔子底問答,都從《審應覽·精諭》引出;牛缺底故事是從《孝行覽·必己》而來。《說符篇》中楊朱底話出於《韓非子·說林篇》下。又如《湯問》底共工與女媧底談話出自《淮南子·覽冥訓》與《天文訓》;《說符》底黑牛生白犢故事見於《人間訓》。此外,《道應訓》底文句很多見於《列子》。與《列子》有關系底《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淮南子》除幾篇原作外,其余多是漢人作品,在文法上與《荀子》、《韓詩外傳》、《大小戴禮記》、《說苑》請書相同。故知《列子》中有許多部分是漢人所加。《天瑞》、《黃帝》二篇或者保存原本底文句最多,因為這兩篇底文法比其余六篇較為古奧。列子或者是傳楚國底道家思想底,有些文句可以當作《老子》底解釋看。

《呂氏春秋·不二篇》說“列子貴虛”,在思想方面比老子底貴柔已較進步。在《天瑞篇》記列於底貴虛論,說:

或謂子列子曰:子奚貴虛?

列子曰:虛者,無貴也。

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靜,莫如虛。靜也,虛也,得其居矣;取也,與也,失其所矣。事之破 [造字。左邊“石”,右邊“為”],而後有舞仁義者,弗能復也。

粥熊曰:運轉亡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故物損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虧於彼。損盈成虧,隨生隨死,往來相接,間不可省,疇覺之哉?凡一氣不頓盡,一形不頓虧,亦不覺其成。不覺其成,不覺其虧,亦如人自生至老,貌色智態,亡日不異,皮膚爪發,隨生隨落,非嬰孩時有停而不易也,間不可覺,俟至後知。

所謂虛是不患得,不患失,任自然轉移,虛靜以處,於是非利害,不為所動。天地密移,雖有損盈成虧,人處其中,毫不覺知。假如杞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因而廢寢忘食;又因人言其不壞,復舍然而喜,這都是不能參得虛字底意義。要到覺得天地壞與不壞底心識不存在我心,那才講得上虛靜。虛便是不覺得,與佛教底覺恰是相反。這“虛”宇,在《老子》(十六章)裏也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要虛靜才能無嗜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不知親已,不知疏物,無愛憎.無利害。《黃帝篇》底故事便是這種思想底闡明。

《列子》裏對於天地底生成,已有明說。《天瑞篇》說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為未見氣,太初為氣之始,太始為形之始,太素為質之始。具氣形質而未相離,名曰渾淪。易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底存在體。由此變而為一,從一至九,復變為一,是為形始,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易或者是漢以後底人依《易緯》改底,在《列子》它篇不見有易底意思,但《湯問》裏底“無極”與太易底意義很相近,武內先生以為易即《老子》第十四章底夷,夷、易古字通用。總之,《列子》對於宇宙生成底見解是屬於戰國末年流行底說法,不必是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