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

自老聃、關尹以後,道家思想彌漫天下,楊朱、列禦寇、魏牟各立一說,於是道家漸次分為兩派。依武內先生底說法,第一是關尹、列子底靜虛派,第二是楊朱、魏牟底全性派。靜虛派主張人當舍自己底欲望,斷絕知慮,順著天賦的真性來生活。全性派以為情欲乃人類底本性,當舍棄人間底名利,放縱本能的情欲。前一派可以說是消極的道家,為田駢、慎到所承傳。後者為積極的道家,莊周底學說從這派發展而來。

齊威王、宣王在位底時代,自西歷紀元前三五七年至前三○一年,五十七年間,齊底都城為中國文化底中心。當時底齊都即今山東臨淄,城周五十裏,辟十三門,其南門名為稷門。因為威宣二王禮聘四方學者,於是天下人物都聚於臨淄。鄒人孟軻,楚人環淵,趙人慎到,宋人宋 [造字。左邊為“牛”,右邊為“經”的右半部分],是外國學者中受特別優待底人物。他們受王金錢及邸宅底厚賜,地位等於上大夫。還有齊國本地底學者,如三位騶子、淳於 [造字。上為鬢字的上半部分,下為幾字。]、田駢、接子等,也聚於齊都。淳於 [同上。上為鬢字的上半部分,下為幾字。

]是仰慕晏嬰底學者,見梁惠王,一語連三晝夜無倦。惠王要留他,待以卿相之位,辭不受。三騶即騶忌、騶衍、騶奭。《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齊有三騶子。其前鄒忌,以鼓琴幹威王,因及國政,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騶衍,後孟子。”騶衍是宣王時人,唱五行說,傾倒一時。騶奭稍後,采騶衍之術以紀文,頗為齊王所嘉許。這幾位都是齊人所稱許,當時有“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 [同上。上為鬢字的上半部分,下為幾字。]”底頌。對於田駢、接子,當時也號為“天口接田”。在這班人以後還有齊襄王時底荀子。當時他們底邸宅多在稷門之下,所以齊人稱他們為“稷下先生”。

在稷下著書底學者,我們從《史記》、《漢書》裏還留著些少名字。其中與道家思想有關底,如環淵、接子、慎到、田駢和後世假托底《管子》及《太公書》。環淵為老子弟子,從楚至齊,為輸道家思想入齊底第一人。他底學說已不可考,《史記索隱》說:“環淵、接子,古著書人之稱號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慎到傳下說“環淵著上下篇”,《漢書》作《蜎子》十三篇。蜎子就是環淵。接子底著述也失傳,《史記正義》記“《接子》二篇,《田子》二十五篇”,《漢書》同,記“《田子》二十五篇,《接子》二篇”。《史記》記“慎到著《十二編》”,《漢書》有《慎子》四十二篇底名目《隋》、《唐志》有滕輔注底十卷本。後來連十卷本也不傳,從《群書治要》錄出七篇。馬聰《意林》錄《慎子》佚句十三條,宋以後,只余五篇殘本。田駢底書今亦不傳。騶衍底五行說到戰國末年各派也染了它底色彩,在道家思想上最為重要,當於說莊子以後略論一下。

甲 彭蒙、田駢、慎到底靜虛派

在舊籍裏,彭蒙、田駢、慎到三個人常並提起。彭蒙底思想如何,已不可考。《莊子·天下篇》引彭蒙之師底話:“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看來,他所師承底是淵源於列子。田駢、慎到底學說也不外是從貴虛說演出來底齊物棄知說。《呂氏春秋·不二篇》說“陳駢貴齊”,是知齊物論為田子所特重。齊物論底大旨是“齊死生,等古今”。以為古今生死乃是大道連續的運行,本不足顧慮,所以對此能夠不動情感,不生執著底便是見道底人。鎮到底學說是從棄知著眼。《莊子·天下篇》介紹他和彭蒙、田駢底思想說:“公而不當,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虛,不謀於知,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冷汰於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 [造字。言字旁加個 奚]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形,而非天下之大聖。椎拍 [造字。“車”字加“'完”字。]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於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豪傑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田駢亦然,學於彭蒙,得不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