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第4/15頁)

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意,以待損傾。右主位柔節先定,《符言》作“其被節無不肉”,欠解。“靜”應作“爭”,“傾損”似應與靜、定、爭為韻,故改作“損傾”。“有主位”之“有”,應作“右”,下仿此。

自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輻湊並進,則明不可塞。右主明德之術,曰:勿望而拒之,勿望而許之。許之則失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正靜,其英之極歟?右主德“德”,《九守》作“聽”。“堅”,依《九守》改為“望”,補“勿望而許之”一句。以上三節與《六韜·大利》第四相同。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貴賜賞信,必驗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暗化矣。

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好者於君?右主賞末句《九守》作“誠暢乎天地,通於神明,見奸偽也”。注:“既暢天地,通神明,故有奸偽必能見之。”此節與《六韜·賞罰》第十一意義相同。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右主問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

聖人用之,故賞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右主因《九守》作“心不為九竅,九竅治;君不為五官,五官治。……君因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聖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理,故能長久”。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寂乎其無端也,內外不通,安知所怨?關闬不開,善否無原。右主周“寂乎其無端”以下原作“家於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開?開閉不善,不見原也”。意晦,今依《九守》改正。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裏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暗。洞天下奸暗則莫不變更矣。右主恭“明知千裏之外”以下原作“千裏之外,隱微之中,是調洞天下奸,莫不暗變更”。今參校《九守》擬改。

循名而為實,按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名生於實,實生於理,理生於名實之德,德生於知,知生於當。右主名原作“循名而為實,安而完,……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德生於和,和生於當”。意義未妥,今依《九守》校改。

從《九守》、《符言》和《六韜》相同的部分可以推得稷下當時所傳底太公術底大概。蘇秦、張儀諸人遊說諸侯時所用底語訣也不外乎此。所謂《符言》或者是《太公陰符》底節錄。《符言》前三節以靜為為政底體,四節以下以刑賞名法為為政底用。這也是從靜虛派道家底棄知任法流衍下來底刑名法家思想。

丁 莊子一流底全性派

自稷下道家由靜虛主義分為齊物與棄知兩端,影響到法家與農家底實行。關尹、列子底思想可以說發達到極點。因為法、農自成派別,不是道家正傳,到莊子出世,才把道統接下去。但莊周底道統是承接楊朱、魏牟底,其學說以保全天賦的真性為主,從《莊子》裏還可以知其大意。

子 莊子

《史記》莊子底傳很簡略。莊子所出莊周底事跡多為後人所加,不能盡信,《傳》說他是“蒙”人,到底是宋底蒙抑是楚底蒙,學者中間有不同的意見。劉向《別錄》和《呂氏春秋·必己篇》都說他是宋底蒙人。《太平寰宇記》載:“楚有蒙縣,俗謂之小蒙城也,莊周之本邑。”閻若璩據《史記正義》“周嘗為蒙漆園吏”句下引《括地志》說,“漆園故城在曹州冤句縣北十七裏”,以為冤句城在今曹州西南,其地春秋時屬於曹國。魯哀公八年,宋景公滅曹,其他遂屬於宋。蒙城在今河南商邱縣南二十裏,莊子時屬於宋,後並於楚,漢朝隸於梁國。因此有宋人、梁人、楚人底異說。依莊子底年代,最正當的是以他為宋人。《史記》記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但這正是孟子遊說梁、齊底時候,同住在一個地方,為什麽孟子一句也沒提到?《史記》裏又記莊周拒楚威王底聘,這段事情,《莊子·秋水篇》及《列禦寇篇》都出現,不過文句不同而已。依《六國年表》,梁惠王、齊宣王都與楚威王同時,或者孟子在梁、齊時,莊子在宋底本邑,所以他們兩人沒會過面。《史記》又說他“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從這一段也可以推想孟子沒有提到莊周底原故。第一,莊周很會做文章來攻擊儒墨,雖當世宿學也不能自解免。孟子是不得已而後辯底人,莊周若不在齊梁底闕下向他挑戰,他也樂得避免。第二,他底學問既為王公大人所不器重,自然在廟堂上沒人提起,也不會被孟子一流人物所注意。因此莊孟二人雖然同時,卻沒有什麽關系。還有一個假定,是莊周活動底時期比孟子稍後幾十年。《初學記》引《韓詩外傳》說楚襄王遣使持金千斤欲聘莊子為相,莊子固辭不許,《文選》卷三十一注與《太平禦覽》卷四百七十四所引略同。這樣看來,聘莊子底乃是楚襄王了。襄王即頃襄王,即位於威王歿後三十年,時代自西紀元前二百九十八年至前二百六十三年。《史記》與《韓詩外傳》底記事,莊周底年代,相差三四十年。如果莊子《說劍篇》與《秋水篇》所記莊子與趙太子俚底關系和同梁相惠施會見底事情靠得住,莊子應是頃襄王時代底人物。趙太子俚底父趙文王即惠文王,與頃襄王同時。《徐無鬼篇》又記莊周詣惠施之墓,惠施死,當在梁襄王十三年(西紀前三○六年)後,其時也與楚頃襄王相差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