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秦漢底道家(第4/8頁)

《泰族》者:橫八極,能高崇,上明三光,下和水土,經古分之道,治倫理之序,總萬方之指而歸之一本,以經緯治道,紀綱王事。乃原心術,理性情,以館清平之靈,澄徹神明之精,以與天和相嬰薄,所以覽五帝三王,懷天氣,抱天心,執中含和,德形於內。以莙凝天地,發起陰陽,序四時,正流方,綏之斯寧,推之斯行。乃以陶冶萬物,遊化群生,唱而和,動而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故景星見,祥風至,黃龍下,鳳巢列樹,麟止郊野。德不內形,而行其法藉專用制度,神祇弗應,福祥不歸,四海不賓,兆民弗化,故德形於內,治之大本。此《鴻烈》之《泰族》也。

以上是今本《鴻烈》底大意。說二十一篇,實際只二十篇,因為末篇《要略》不過是前二十篇底提要而已。《要略》在後段也說:“故著書二十篇,則天地之理究矣,人間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備矣。”這裏可以看出《淮南子》底內容很廣泛,幾乎是戰國至漢諸派思想底總匯。《天文訓》與《時則訓》主於陰陽家底學說。《地形訓》與形方家底說法。《主術訓》折衷法家、名家底見解。《纓稱訓》是儒家底,與子思底思想很相同。《修務訓》與《齊俗訓》取農家之言。《兵略訓》為兵家之言。以上幾篇與其它諸篇底中心思想為道家底。漢初一般道家多以黃老並稱,而《淮南》獨尊老莊,可以看這書是傳老莊思想底正宗。老莊並稱初見於《淮南子·要略訓》在《道應訓》上底話,而《道應訓》底內容又與《韓非》底《喻老》很相近,想是《道德經》古注底一種。在《淮南子》裏引證《道德經》及《莊子》為立論根據底地方很多,又可見作者是傳老莊思想底。《原道訓》底主張全出於《莊子》:其尊天保真,是莊子底根本學說;賤物貴身,是《在宥》等篇底意思;外物反情是刻意、繕性等篇底主張。綜觀《淮南》全書是以老莊思想為中心來折衷戰國以來諸家底學說,可以看為集漢代道家思想底大成。

《淮南》最古的注有許慎及高誘二家。舊傳《道藏》本有許注羼入,但與高注相混,不易分明。陶方琦疑《原道》以次至《修務》十三篇底注多詳,《繆稱》以下八篇多略,詳者當是許、高注雜混在內,略者必系一家之言。宋蘇魏公《文集》內有《校淮南子》,題敘雲,《集賢》本卷末前賢題載雲:許標其首,皆是閑詁,鴻烈之下,謂之記上;高題卷首,皆謂之《鴻烈解經》,《解經》之下,曰《高氏注》,每篇下皆曰訓,又分數篇為上下。此為二本不同處。《隋唐書·經籍志》記許慎注二十卷,高誘注二十一卷,《舊唐書》載《淮南商詁》二十一卷(商詁即間詁之訛),高誘注二十一卷,惟《宋史·藝文志》載許慎注二十一卷,高誘往十三卷。今《原道》以次有題篇者適十三篇,大概北宋時高注僅存此數,與蘇魏公所說高注十三篇相符,至於許注二十一卷,乃合高注而言,故知高注篇內必混入許氏殘注。故宋本及《道藏》本並題為漢太尉祭酒許慎記上,而《繆稱》以下八篇全無高注,只存許氏殘說,故往獨簡。陶氏本此以著《淮南許注異同詁》,今《淮南》校本以劉文典先生底《淮南鴻烈集解》為最備。

子 陰陽思想

在《淮南》裏可以看為道家新出的思想便是陰陽五行說。衛生保身是生活底問題,而陰陽五行為宇宙問題。在戰國末年道家都信陰陽五行之說。“陰陽”這名辭初見於《老子》,其次為《易·系辭傳》、《荀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凡戰國末年所出底書沒有不見這兩字底。《荀子·王制篇》:“相陰陽,占祲兆,鉆龜陳卦,主禳擇五蔔,知其吉兇妖祥,傴巫跛擊之事也。”在那時底巫覡已能采用陰陽說,足見此說流布底廣。《史記·孟子荀卿傳》說鄒衍說陰陽,衍為西紀元前三世紀底人物,在《孟子》裏未見“陰陽”這辭,可知在孟子時代,這說還不流通,到荀子時代便大行了。後來的儒家甚至也多采用陰陽說。在戰國末或漢初所成底《易·說卦傳》有“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及“分陰分陽,叠用柔剛”底文句,是以仁義配陰陽。或者孟子還尊孔子底不問聞天道,故單說仁義,但在一般的儒家在宇宙論上已采用了陰陽說,如《禮記·樂記》與《鄉飲酒義》都以陰陽配仁義。漢代於仁義禮智四端加入信底一端,以配五行,於是陰陽與五行二說結合起來。但儒書裏也有單采五行說底。如《洪範》庶徵中說五行而不說陰陽是一個例。《洪範》底體裁很像戰國末年底作品,為《尚書》中最新的一部,大概這書也是注重人生方面,所以忽略了宇宙論底陰陽說罷。自戰國末至漢初,陰陽說漸流行,甚至用來配卦占筮。對於利底解釋也采用陰陽說,《禮記》中附會陰陽底如《郊特牲》、《禮器》、《祭統》、《儒行》、《鄉飲酒義》等,都是。《大戴記》及《韓詩外傳》亦多見陰陽說,董仲舒底思想也是陰陽化底政治論,此外《墨子》、《管子》、《韓非》都有為後學所加底陰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