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道家思想與道教(第4/13頁)

原始道家底“長生說”並非戀世主義,只是要隨著造化底玄機運轉,自然能夠年壽永久。人所以會衰老底原故是由於憂患;憂患由於心不虛靜恬淡,一味去求知。這個“知”,與上頭知白守黑底“知”不同,乃我們底心對於事物底解釋,即是平常所謂“知識”與“智慧”。從我們心中或經驗中所生底知與智並非真的,故應當舍棄掉。道在於無,有心則非,吾人求知,均賴心識,故欲去知,先當虛心。人所以求知底原故,必是由於一種成法不適宜,欲知其所以然,進而求其處治之方。在這種情形底下才會產生聖人。聖人之生在於道德淪亡之後,而仁義底建立,權利底分別,都是知所以處置當前的情境底結果。但是,“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十八);智本以防害,而害反因之而彰,仁本以成德,而德反由之而墜,仁義智慧究竟是靠不住。社會越知道防止盜賊底方法,不見得就能把盜賊撲滅,有時反可以養成他們的機巧。知本是靠不住,又是一件無底止的事,縱使用一生底心力去探求也不能有多少把握,甚至產出許多煩惱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以(《莊子·養生主》)

自然底道本是大智,不必用人心去思慮知覺就能夠使生活安適,壽命久長。故老子以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十九)。大道具有無限知識,可是永遠沒曾表示出來,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地存在也是在此。人如能效法天地,就可以長生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莊子·知北遊》)

知愈多,性命愈疲,故聖人治國務使人返樸還淳。人生底最大困難是在生活底機械化。用知愈多,則是非、取舍、去就等等愈明,而機械愈繁。所謂“經常”或“法則”,都是社會積了許多經驗知識才能成立底。但社會一有了這些機械的法則,人們便不能自由,必要時常受它底轄制。機械的生活,總一句說,都是知底毛病。所以我們要由自然得著解放。自然是不立何等法則,不有何等知識底。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暇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老子》二十七)

二、道教思想底形成

原始的道家思想底梗概,既略如上述,現在我們當研究道教與它有什麽關系。“道家”具說當作“道德家”,因為他主張棄絕仁義返到自然的道德生活。老莊底思想只代表道德家底思想,本與後來的道教沒有直接的關系。道教思想遠源於術數和巫覡底宗教,到後來才采用了道德家底玄學。

道教底成分非常復雜,我們從宗教與思想方面可以明白地回溯到它底許多根源。今將道教底源流先列出一個簡表,再依次略說一下。

[加入圖表]

在先秦時代,最初與道家思想結合,成為道教底宗教教義底便是陰陽家。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前漢·藝文志》)

這就是歷來傳說底陰陽家底來歷。陰陽家底首創者據說是鄒衍。他約生於公元前四世紀,稍後於孟子底時代。司馬遷記孟子之前後,齊有三騶,鄒忌在孟子前,其次為騶衍,在孟子後。“騶衍睹有國益浮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余萬言。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次)並世盛衰,因載其 [造字。是示字旁加一個“幾”。見153]祥度制,推而遠之,至於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

陰陽底說法是騶衍時代底流行思想。《易》“十翼”與《莊子》書中說陰陽底地方很多,

騶衍所用來立一個學派,所增底是他底推尊黃帝,篤信 [造字同上。]祥和五德轉移等等主張。陰陽家推尊黃帝,後來與道家對於事物消長順逆之理參合,而成為秦漢間最流行的“黃老道”底要素。“牽於禁忌,泥於小數”,信於 [同上造字。]樣,是黃老道底特點。陰陽思想是道家成為道教之樞紐。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說:“嘗竊現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道家使人精神專,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出.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絀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太勞則蔽,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 [注釋:八位謂八卦之位。十二度即十二次,謂日月交會所在底星次。《書·堯典傳》:“寅日析木,卯日大火,辰日壽星,巳日鶉尾,午日鶉火,未日鶉首,申日實沈,酉日大梁,戍日降婁,亥日娵訾,子日元枵,醜日星紀。”]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則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復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道家‘無為’,又回‘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杇,時變是守’。”從司馬議底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家與陰陽家同主“大順”之道而以“因循”為用底。陰陽底教義在道教裏頭極其重要,幾乎沒有一樣宗教行為不與它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