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周本紀第四(第4/10頁)

武王已經戰勝殷家,這以後過了兩年,問箕子殷家滅亡的原因何在。箕子不忍敘說殷家的壞處,拿興存或滅亡國家的道理告訴武王。武王也感到難為情,因而就詢問了一些天地間自然規律的事。

武王生了病。天下還沒有完全安集,輔佐的諸公感到恐懼,就恭敬虔誠地進行占蔔,周公齋戒沐浴舉行消災除邪的儀式,願意以自身作抵押,去代替武王生病,武王的病情好轉。後來還是逝世了,太子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成王。

成王年少,周家剛剛安定天下,周公恐怕四方諸侯背叛周朝,自己於是代行政治權力主持國事。管叔、蔡叔等各個弟弟懷疑周公有野心,就和武庚一起作亂,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進行討伐,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用微子開接續殷家後代,封國在宋。盡量收集殷家余留的民眾,把他們封給武王的小弟名叫封的,封他為衛康叔。晉唐叔得到兩株苗合長一穗的嘉祥谷物,把它獻給成王,成王把它運到出兵征伐地轉送給周公,周公在東部土地上接受嘉祥禾苗,頌揚了天子的聖命。

當初,管叔、蔡叔背叛周朝,周公去討伐他們,經過三年終於全部平定,所以最初寫作了《大誥》,其次寫作了《微子之命》,其次是《歸禾》,其次是《嘉禾》,其次是《康誥》《酒誥》《梓材》,說明寫作的事情經過記述在有關於周公的篇章內。

周公行使政治權力經過七年,成王長大了,周公把行政權力交回給成王,面朝北站在群臣的位置上。

成王住在豐邑,派遣召公再次營建洛邑,順遂武王的遺旨。周公經過多次占蔔並反復進行了視察,最終完成了營建工程,便在這裏安放下九鼎的傳國大寶。說:“這裏處在天下的正中,從四面八方輸送貢品來的道路裏數都是一樣長。”就寫作了《召誥》《洛誥》。

成王又把殷家遺留的舊民遷徙到洛邑附近的成周,周公拿成王的命令告誡他們,因而就寫作了《多士》《無逸》。

召公擔任太保,周公擔任太師,向東去征伐淮夷民族,滅亡了奄國,把它的封君遷徙到薄姑。成王從奄國歸來,住在宗周,寫作了《多方》。

已經廢黜了殷家的王命,襲擊了淮夷,回歸到王都豐,寫作了《周官》。重新正定了禮樂,各種制度同時都加以修改,因而百姓們互相和睦,頌揚太平的歌聲興起。

成王已經討伐了東部的夷族,息慎部族就來慶賀,成王賞賜財物,並指令榮伯寫作了《賄息慎之命》。

成王將要逝世,懼怕太子釗不能勝任王位,於是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來輔助太子才讓他即位。成王已經逝世,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去瞻仰先王祖廟,拿文王、武王能夠成就王業的不容易,來申誡訓告太子釗要致力於節儉,不要有無窮的欲望,要用篤厚誠信的態度登臨王位,這樣就寫了《顧命》。太子釗於是登位,這就是康王。

康王登上王位,普遍告令四方諸侯,宣告了要用文王、武王的業績來勸勉他們,寫作了《康誥》。所以成王、康王的時代,天下非常安寧,刑罰棄置有四十多年都沒有使用。

康王命令寫作策書的畢公,遷出成周的一部分民眾另行分居成新的裏社,形成可以起保護作用的成周郊區,寫作了《畢命》。

康王去世,兒子昭王瑕即位。昭王的時候,文王、武王以來形成的周天子治理國家的優良政治方略也就是所謂王道已經衰微殘缺了。昭王到南方去視察一直不返回,結果死在江河水中。他死亡後沒有向四方諸侯發出訃告,是隱諱他的醜惡行為。讓昭王的兒子滿即位,這就是穆王。穆王登上王位的時候,年齡已經五十歲了。王道衰敗微弱,穆王閔惜文王、武王的治國方略殘缺,於是命令伯礒擔任管理周王生活和傳達命令的太仆正,告誡他要管理好國家的政事,這樣就寫下了《礒命》。國家重新獲得了安寧。

穆王將要征伐犬戎。大臣祭公謀父進諫說:“不可以去征伐。先王們只顯示德行卻不炫耀武力。凡是兵器平常是收藏著只有適宜的時候才會動用,一動用就會顯示威嚴,有意地加以顯示就會形成玩弄輕忽,玩弄輕忽地動用武力就不會使人感到懼怕。所以歌頌周文公(周公旦謚文公)的詩說:‘收集好你的幹戈,用櫜收藏好弓箭,我所求的是美德,推廣它到全中國,定用王道保天下。’先王對於民眾,努力端正他的品德,純厚他的性情,豐富他的財求,充實他的器用,讓他們明白利害的方向,用禮法來教育他們,讓他們致力於興利而避免受害,心懷德政而畏懼威罰,所以先王才能保有世代業績並更加發展壯大。從前我家先王世代擔任農官,在虞、夏兩朝奔走效勞。及到夏代衰敗,放棄農業不致力於生產,我家先王不纜因此失掉了管理農事的官職,就自行逃竄到了戎狄民族地區,不敢荒怠自己的職業,經常維護先王的德行,遵循修治先王開創的事業,研習先王制訂的訓示典章,每天早晚都恭謹勤勉,用敦厚篤敬的態度嚴格遵守,用忠誠信服的精神時刻奉行。一代接一代繼承德政,不辱沒前代先王。到了文王、武王的時期,發揚前代的光明美德,再加上慈愛和祥的措施,敬事鬼神安定百姓,沒有人不是高高興興。商王帝辛對百姓犯有重大罪惡,普通百姓都不能忍耐,都高興擁護武王,以致用兵於商郊牧野。所以先王不是想要專意用武,用武是恭勤地憐恤百姓遭受的隱患而為他們除去禍害。先王的制度,天子邦畿中的內五百裏實行甸服,邦畿中的外五百裏實行侯服,侯服以外起武衛作用的地區實行賓服,夷蠻民族地區實行要服,再外的戎翟民族地區實行荒服(五服參見《夏本紀》)。甸服區的諸侯參與祭奠天子的父親和祖父,侯服區的諸侯參與祭奠天子的曾祖和高祖,賓服區的諸侯獻上祭品,要服區的諸侯負責納貢,荒服區的少數民族首領要承認周的正統表示臣服。甸服是每日參與祭祀,侯服是每月參與祭祀,賓服是每季貢獻祭品,要服是每年進行納貢,荒服是終身尊奉周王。先王推行這樣的祭祀制度,有諸侯不來參與日祭的就要先行修治志意以責備自己,有不來參與月祀的就要修治號令,有不來奉送享獻的就要修治法典,有不來進貢的就要修治尊卑職貢的名號,有不來表示臣服的就要修治仁義禮樂制度等的文德,依次序修治成功了以上五個方面還有不來的就要整頓刑罰。於是就有懲治不來參與日祭的,攻伐不來參與月祀的,親自出兵征討不來進獻時享的,責備不來按年納貢的,曉諭不來表示臣服的。於是就有刑罰的法規,有攻伐的兵員,有征討的武備,有用威嚴責備的命令,有文字告示的曉諭言辭。發布命令陳說言辭還有不到的,那還是自己在德行方面增強修養,不要勤勞百姓讓他們去到遠方。所以近地的諸侯沒有不聽從的,遠方的民族沒有不臣服的。現在自從犬戎氏的兩位君主大畢、伯士終亡以後,犬戎氏的君主還是按照荒服的職分來表示臣服,天子您卻說‘我一定要按照不來依季進獻祭品的要求去征討他,並且要向他炫耀武力’,這豈不是廢棄了先王的遺訓,而先王的制度差不多都要困頓破壞嗎?我聽說犬戎民族樹立了敦厚的風尚,遵循祖先遺留下的傳統道德,而信守原則自始至終都非常純真堅定,他們已經有著可以抗禦我們的條件和基礎了。”穆王還是出兵去征伐了,得到犬戎本來可以職貢的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來了。從這以後荒服地區的民族再也不來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