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騎兵沖擊戰術的發展期(東漢到西晉)(第4/13頁)

(張)燕精兵萬余,騎數千匹。布常禦良馬,號曰赤菟,能馳城飛塹,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余日,遂破燕軍。[35]

值得注意的是,呂布每次沖擊所率騎兵數量並不多。這種沖擊的主要意義不在於殺傷多少敵人,而是沖斷敵步陣的隊列和指揮序列,從精神上打擊震懾敵軍,制造混亂,從而為己方主力發起總攻創造條件。曹操征討關西諸將時試圖渡過渭河建立營地,築營軍隊也遭到了馬超騎兵的這種沖擊:“公軍每渡渭,輒為超騎所沖突,營不得立。”[36]關羽斬袁紹部將顏良之戰,也是騎兵沖擊步兵軍陣的經典戰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37]此戰顏良雖可能騎馬,但關羽必須沖開敵步兵密集的隊列才能接近顏良,所以也可以視為騎兵對步陣的成功沖擊作戰。另外,關羽動作為“刺”,則說明所用武器是長矛,而非演義小說中的“青龍偃月刀”。

面對騎兵日益強化的沖擊作戰職能,東漢末的步兵也在尋求應對之道。這方面並沒有太新奇的兵器和戰術,步兵對抗騎兵的最關鍵要素,還是其傳統的軍陣戰術:密集的隊列和堅忍的紀律。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和袁紹爭奪冀州的戰爭,就是一次典型的騎兵與步兵對決。公孫瓚一直控制幽州,有北方的烏桓雜胡騎兵可用,且公孫瓚本人一直擅長騎兵戰術。袁紹剛剛占據冀州,缺乏騎兵,所部多是弓箭步兵。[38]公孫瓚軍在開戰前的軍陣格局是:

瓚步兵三萬余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39]

公孫瓚騎兵在接戰之前先射箭壓制敵軍,說明當時騎兵負擔沖擊職能的同時並未放棄傳統的射箭戰術。“左射右,右射左”應當是公孫瓚的右翼射擊袁紹軍左翼、左翼射擊袁軍右翼。[40]袁紹軍的應戰策略是:

紹令麹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41]

麹義的八百“先登”[42]和一千強弩兵配置在袁紹主力步兵之前。公孫瓚遂試圖先消滅這支突出的小部隊,“放騎欲陵蹈之”,指用騎兵沖擊和踩踏步兵,這已是當時標準的沖擊戰術。麹義步兵在以前與羌人的戰鬥中,已經積累了應對騎兵沖擊的戰術:先靠盾牌防禦敵軍的箭雨,待敵騎沖近時再發起沖鋒,弩手同時向敵騎射擊,“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陣斬……甲首千余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終於挫敗公孫瓚騎兵的沖擊。這個戰例說明當時步兵並非不能對抗騎兵的沖擊,但要靠嚴格的紀律和多次戰鬥的鍛煉,還有指揮者選擇戰機、鼓舞士氣的素質。[43]

馬鎧(甲騎具裝)的出現

在東漢末和三國時代,尚未有馬鐙出現的直接史料和考古證據(詳見下章),但另一種沖擊騎兵的重要裝備—馬鎧已有文獻記載。給戰馬披上鎧甲,本身並沒有什麽技術困難,在春秋時期拉戰車的馬匹就有鎧甲了。齊晉鞍之戰中,齊侯急於戰勝,“不介馬而馳之”,“介”即甲。[44]湖北隨州出土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中,隨葬車馬坑的戰馬就穿有皮制甲胄。[45]但從“胡服騎射”以來到東漢,尚未見到騎兵戰馬披甲的記載和文物。到東漢末年內戰中,又有了關於“馬鎧”的記載:

魏武《軍策令》曰: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見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是時士卒精練,不與今時等也。[46]

這應該是曹操回憶和袁紹在官渡決戰時的情況。袁本初即袁紹,可見當時披甲戰馬的數量較少。這場騎兵戰鬥發生在建安五年(200年)四月,當時曹操帶兵救出了一支被袁紹軍圍困在白馬(今河南滑縣東)的隊伍,然後向西撤退。袁紹主力進行追擊:

(曹)公勒兵駐營南阪下,使登壘望之,曰:“可五六百騎。”有頃,復白:“騎稍多,步兵不可勝數。”公曰:“勿復白。”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紹騎將文醜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良、醜皆紹名將也……[47]

可見這是一場騎兵之間的戰鬥,袁紹方面有五六千騎,曹軍則只有不到六百騎兵。但曹軍利用敵騎分頭搶劫輜重的機會發動突襲,擊敗了袁軍。值得注意的是,曹操見自己馬鎧數量遠遠不如袁紹,索性連這不到十具馬鎧都不使用了,“見其少,遂不施也”。其實這恰恰表明了馬鎧的用途:它是為騎兵沖擊步兵而準備的。如前面提及的公孫瓚與袁紹的戰鬥,騎兵沖近步兵軍陣時,會受到密集箭矢的射擊,緊接著是密集的長矛隊列,戰馬非常容易受傷,所以馬鎧才出現在東漢末的戰爭中。而此前騎兵很少用於沖擊步兵,不會用到馬鎧。當騎兵互相交戰時,馬鎧的重要性就低多了。因為騎兵隊列不如步兵密集,箭矢的密集程度也不如步兵,又處在相對的高速奔馳中,射箭命中的威脅相對較小;加之馬鎧會增加戰馬的負擔,使戰馬過早疲倦,影響奔跑。這點機動性的降低,在沖擊步兵時影響並不明顯,因為步兵的速度和騎兵差距太大;但當交戰雙方都是騎兵時,馬鎧對戰馬速度的影響可能就是致命的了。所以西漢與匈奴持續多年的大規模騎兵戰爭中,馬鎧並沒有投入使用;這次曹操看到袁紹的騎兵眾多,也索性舍棄不多的馬鎧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