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桓溫對前燕的北伐(第4/6頁)

這個計劃中兩路晉軍分別北上,占據泗水、汴水通向黃河之處,保證了從彭城通向黃河的兩條水道都可使用,前線晉軍有可靠的後勤補給。這也是桓溫以往征戰成敗的經驗總結。前文已經談及,356年桓溫主力從襄陽、南陽出發,驅逐姚襄武裝克復洛陽,就得益於戴施軍隊維持著汴水航道的暢通,使桓溫軍在破敗蕭條的河南地區仍能得到從東南徐州方向運來的軍糧。這是後勤保障勝利的例證。

此外,桓溫也曾有因後勤不力而失敗的教訓,即永和十年(354年)的出征前秦苻健之戰。當時桓溫軍隊出發的荊州屬漢江流域,而前秦所在的關中為渭水流域,兩地間有分水嶺阻隔,無法通航。桓溫軍隊溯漢水及其支流均水至淅川,然後棄舟登岸,取武關道穿越秦嶺,無法攜帶足夠的軍糧。[21]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桓溫計劃采取“因糧於敵”的策略,準備在關中地區征集糧食。他將出征日期定在二月,[22]在四月進入關中,而五月正是小麥收獲季節,便於征集軍糧。但苻健政權采取了提前收割小麥、堅壁清野的策略,[23]加之當年小麥年景不利,幾乎絕收,[24]使晉軍無法征集到足夠的軍糧。桓溫與秦軍在長安郊外相持到六月,未能取得決戰勝利,被迫因糧盡撤退,伐秦之戰宣告失敗。嚴格說來,當時桓溫在關中駐軍兩個月,有足夠的時間與秦軍決戰。他遲疑畏戰而拖延到糧盡,不能全賴後勤因素。但他主要從後勤保障這個角度總結伐秦教訓,所以在制定伐燕計劃時,堅持兩路並進,開通兩條進入黃河的航道,以保障後勤供應萬無一失。

新泗黃航道(桓公瀆)的開通

四月,桓溫率晉軍主力開始北伐。他從姑孰出發,艦隊循長江而下,在廣陵附近駛入邗溝,進入淮河,然後溯泗水到達彭城。這時袁真所部還在北上途中,石門水口尚未開通,汴水中缺水。桓溫艦隊繼續溯泗水北上。[25]由於在十年前諸葛攸艦隊曾從泗水駛入黃河,所以桓溫認為這條航道還是暢通的。六月,桓溫晉軍進至高平郡,攻克燕軍固守的湖陸縣城。這裏是荷水、泗水、洸水的交匯之地,燕軍在這裏設防,顯然也是為了防範晉軍沿河道北上。但晉軍到湖陸後才發現“時亢旱,水道不通”,即荀羨、諸葛攸前度曾修整利用過的洸水—汶水航道已無法承載艦船,這兩條河流流量較小,受天氣影響最為直接。

為了使艦隊入河,桓溫只得開鑿新航道。這就要廢棄荀羨所用的洸水,在幹涸的巨野澤湖床上開挖一條溝通泗水和濟水的新航道,所用水源就是從汶水匯入濟水之處引來。桓溫幕府中的文士袁宏作《北征賦》記載北伐見聞,他關於此次開渠的描寫是:“於是背梁山,截汶波,汛清濟,傍祀阿。”[26]據《水經注·濟水二》,梁山處在汶水注入濟水的對岸(西岸),晉軍可能在汶水入濟處附近修築堰壩,將部分水量導入自南來的新渠道中,這樣新渠道南有泗水,北有汶水的水量補充,才勉強可以滿足行船要求,當然,體積較大的船艦無法使用這種渠道。

《晉書·桓溫傳》雲“乃鑿钜野三百余裏以通舟運,自清水入河”。但《晉書·毛穆之傳》則曰:“溫伐慕容暐,使穆之監鑿钜野百余裏,引汶會於濟川。”[27]所以新開渠道有一百裏和三百裏兩說。另外,開渠所用時間亦有兩說。據《資治通鑒》卷一百二:

六月,辛醜,溫至金鄉,天旱,水道絕,溫使冠軍將軍毛虎生鑿巨野三百裏,引汶水會於清水……

秋,七月,溫屯武陽,燕故兗州刺史孫元帥其族黨起兵應溫。溫至枋頭……[28]

桓溫軍四月發自姑孰,至六月進入高平郡金鄉比較正常,因為此前多在晉軍控制的區域行進,不致耽誤太多時間。且六月正當盛暑雨季,也符合乘雨季漲水駛過泗水上遊進入黃河的慣例。如此,則桓溫六月開始開渠,七月已入黃河到枋頭,開渠工作僅有一個月左右,加之艦隊自高平郡駛入黃河,最少也要半月時間,故實際工期尚不滿一月。

《晉書·廢帝紀》未載桓溫開始開渠的時間,但明確記載其入黃河、至枋頭的時間是九月:

九月戊寅,桓溫裨將鄧遐、朱序遇暐將傅末波於林渚,又大破之。戊子,溫至枋頭。[29]

晉軍掘完渠道進入黃河,到底在七月還是九月?也就是說,開渠所用時間,是一個月以內,還是三個月之內?這和開渠的長度一樣,要結合當時晉軍能夠完成的工作量,才能推測出比較合理的數字。

桓溫伐燕軍隊共有五萬人,其中包括袁真西線兵力,桓溫直轄主力規模應在四萬人左右。這四萬晉軍還要負擔與燕軍作戰及運輸等任務,不可能全部投入開渠工作,巨野澤地區處在南北方交界戰線上,人煙稀少,能征集的民夫數量有限。所以桓溫軍投入開渠工程的人力不會超過三萬人。使用手工工具開渠築壩時,一名壯勞力每日完成的土方量可以進行概算。如1958年修築北京十三陵水庫,工程總量180萬土方,共投入870多萬個工作日,每人每日工作量0.2立方左右;在毛澤東到工地勞動的5月25日,10萬名工人完成了5.1萬立方米的工作量,每人每日工作量也是0.2立方左右。[30]當然,修築水庫和開渠有些不同,修水庫的運輸土方距離較遠,開渠的土方則可就近堆積為堤,所以開渠工作每人完成的日土方量會稍高於0.2立方米。可假設開渠工作每人每日完成0.5立方左右,則三萬人每日可完成1.5萬立方。假設新渠橫截面為20平方米(平均寬6—7米,深3米),則每日可構築新渠750米。每月30天,可開掘渠道22.5公裏,約合當時50華裏。可見一個月時間不可能開掘一百裏,遑論三百裏。如果艦隊是九月入黃河,說明開渠工作用了兩個多月時間,恰好修通一百余華裏渠道。則《晉書·廢帝紀》的艦隊入河時間和《晉書·毛穆之傳》的開渠裏程是準確的。當然,晉軍在開挖新渠時,也要盡量結合舊有河段以節約工程量。這條代替荀羨所開洸水的新渠道,後世便被稱為“桓公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