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劉裕對南燕和後秦的北伐(第4/9頁)

第一階段的戰況

東線:王仲德部陸路循黃河西進,首先攻克魏軍的涼城。駐防滑台的北魏兗州刺史尉建被晉軍震懾,棄城渡河逃往北岸,王仲德立即占領滑台,肅清了北魏在河南的駐軍。[18]魏帝拓跋嗣不了解晉軍意圖,派叔孫建率兵渡河至滑台城下探尋晉軍北上的目的。王仲德派使者向魏軍轉達:晉軍此行是為西征姚秦、光復洛陽,需要溯黃河進軍,所以要向北魏暫借這段河道,他聲稱晉軍本準備以租借形式獲得滑台城,“以布帛七萬匹假道於魏”,但尉建倉皇逃遁,才使晉軍輕易占領空城。叔孫建得到王仲德這個保證後,表示不反對晉軍西征,但晉軍應早日歸還滑台。魏帝獲悉王仲德的解釋後,又遣使到彭城面見劉裕,得到的回答與王仲德所言相同。[19]

但竺靈秀等開泗黃航道的工作並不順利。十月,西路軍已經攻占洛陽,但泗黃航道仍未開通。此時已進入嚴冬季節,受土地封凍影響,工程難度更大,且黃河結冰之後,北魏軍隊隨時可以侵襲河南地區,所以王仲德部承受著巨大壓力挖掘渠道,並警戒滑台一帶的黃河邊界。

中線:沈林子、劉遵考所部沿汴河故道西上。汴水上遊的石門水口已經湮塞多年,水量無法保障航行,所以沈林子、劉遵考所部無法乘船,而只能從陸路進軍。[20]汴水中遊的譙郡、梁郡,原是秦、晉勢力都較薄弱的邊界地帶,有一些獨立武裝,此時加入沈林子所部。[21]後秦兗州刺史韋華駐防倉垣,在晉軍壓力之下,棄城撤往成臯,晉軍進占倉垣。

沈林子等乘勝進占石門。但開通石門水口的工作也不順利。劉遵考指揮士兵們投入開渠工作,一度開鑿出黃河入汴水的渠道,但渠道旋即發生崩塌,再度湮塞。此後數月內一直不能開通。[22]除了開掘石門水口,晉軍還要砍伐汴河故道中的樹木,因為自彭城至石門的七百裏河道湮塞日久,已經樹木叢生。周超之部受命砍樹,這項工程也曠日持久。[23]

西線:王鎮惡、檀道濟沿穎水向西北,一路攻克秦軍城壘。駐防項城的後秦徐州刺史姚掌向晉軍投降。晉軍繼續北上攻占許昌,又於十月連克陽城、滎陽,至此,洛陽外圍關隘已被晉軍控制。逃奔到成臯的秦兗州刺史韋華也向檀道濟投降。[24]後秦在洛陽駐軍僅五千余人,[25]駐防的征南將軍姚洸急忙向長安求援。姚泓派出騎兵三千、步兵一萬增援洛陽。當援軍未趕到時,姚洸分兵防守洛陽城東的鞏縣和柏谷塢,鞏縣守軍未與晉軍交戰即逃回城中,柏谷秦軍一千余人與晉軍激戰,幾乎全部被殲。姚洸見晉軍兵臨城下,遂向檀道濟、王鎮惡投降。[26]此時增援騎兵已進至洛陽西不足百裏的新安縣,步兵進抵三百裏外的湖城。得知洛陽陷落,這兩支增援秦軍改為原地駐防固守,阻止晉軍西進長安。

到義熙十二年(416年)十月,晉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全部占領河南地區。從八月進軍以來,只用兩個月就取得如此戰果,應當說進展比較順利,但兩處開鑿航道的工作仍未能完成。按照劉裕的部署,三路北伐晉軍分別駐紮滑台、石門和洛陽,等劉裕主力到來。

完全超出計劃的伐秦第二階段戰況

在義熙十二年冬,泗黃航道和汴水航道都未能開通,劉裕主力艦隊依舊停泊在彭城。從義熙十三年(417年)正月開始,王鎮惡、檀道濟、沈林子三將違反部署,擅自向關中進軍。從這時開始,戰事進入第二階段—與原規劃不同的第二階段。最關鍵之處就是劉裕主力未能與前鋒諸軍匯合,雙方都各自為戰。下面對這一階段戰事進行簡要梳理。(關於此階段戰事,可參考圖8、圖9)

三將擅自西征:義熙十二年底,晉軍剛剛進占河南之後,後秦內部發生動蕩和內戰,到義熙十三年正月,叛亂被撲滅。此時,河南的晉軍將領看到後秦受叛亂削弱,不願坐失時機,遂不顧劉裕部署,主動向西發起攻擊。最先擅自西進的是王鎮惡。他從洛陽出發,循洛水西上宜陽,從南方迂回占領澠池,然後向潼關進軍。檀道濟、沈林子看王鎮惡投入戰鬥,不甘滅秦之功被其獨占,也率部西進。到達陜縣(今三門峽市)後,檀、沈認為秦軍重兵在潼關阻擊王鎮惡,黃河北岸疏於防範,遂北渡黃河試圖從蒲坂進入關中。但秦軍嚴密防守潼關、蒲坂,三將與秦軍鏖戰數月,都無法沖入關中。

圖8 東晉滅後秦之戰兩軍爭奪潼關示意圖

圖9 東晉滅後秦之戰奇襲長安示意圖

劉裕水軍入河:同在義熙十三(417年)年正月,王仲德部終於開通泗黃航道,而汴水航道一直未能開通。劉裕艦隊只得溯泗水而上,準備入黃河開赴洛陽。這條航道比汴水迂回,且要經過魏軍在北岸嚴密設防的河段,並非首選,但在石門開通遙遙無期,三將已經擅自西征的情況下,劉裕只能做此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