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劉裕對南燕和後秦的北伐(第3/9頁)

第二節 劉裕北伐後秦

滅南燕之後,劉裕又經歷了攻滅盧循天師道軍、蜀地譙縱政權的戰爭,和東晉內部的兩場內戰(對荊州的劉毅、司馬休之),壓平了南方割據勢力和東晉政權內部的反對派。到416年,他將進攻目標轉向羌人姚氏的後秦政權。

後秦核心區為關中,並占據著河南地區的西半部。秦晉間的邊境線很長且曲折參互。在劉裕攻滅南燕之後,雙方西段邊界在南陽盆地北緣和秦嶺;中段邊界在淮河北側;東段則在泗水西側。黃河以北是北魏疆域,但北魏又占據著黃河南岸的滑台等地(河濟之間),所以秦、晉、魏三方形成鼎峙格局。

義熙十二年(416年)正月,秦帝姚興去世,姚泓繼位。此時後秦外有赫連勃勃武裝的騷擾,內有宗室成員的不滿和覬覦,統治很不穩定。但北魏和後秦皇室有聯姻之好,所以北魏堅決支持姚泓政權。姚興死去的消息傳到東晉,劉裕迅速做出伐秦決定。二到三月間,他操縱晉安帝朝廷給自己加“中外大都督”之號,東晉舉國戒嚴,進行全面軍事動員。[12]四月,劉裕正式發布文告,聲稱“今當奉辭西旆,有事關河”[13],宣布伐秦計劃,但戰事直到秋季八月才正式開始。(關於此次戰役,可參考圖7)

圖7 東晉滅後秦之戰戰略部署和奪取洛陽示意圖

劉裕對第一階段戰事的部署

九月,晉前鋒諸軍發起攻勢。這和以往東晉,以及此後南朝的歷次北伐都不同的是,沒有選擇夏季進行戰爭。晉軍本來自三、四月已進行動員,完全可以在夏初展開攻勢。但劉裕這次打破慣例,在秋冬發動進攻,是綜合了天時、地理和敵我兵力形勢之後的全盤計劃:

從地理上看,後秦的疆域範圍較大,核心區關中有山河四塞之險,劉裕吸取了桓溫伐前秦失敗的教訓,不再從陸路翻山北上,那樣後勤保障難以維系,風險過大。他計劃先占河南,再攻關中。河南不是後秦的核心區,所以不會發生太慘烈的戰事,但只有占領河南,晉軍才能開通自淮入黃的航道,溯黃河前往關中。

從季節上看,晉軍在九月展開攻勢,用整個冬季占領河南地區,這種“反季節作戰”,正是要讓士兵們在向北進軍的過程中逐步適應北方的寒冷天氣。待到來年春天已經穩定占據了河南,開通入黃航道,晉軍主力艦隊駛入黃河,諸軍乘春夏季漲水之機再進攻關中,從季節上講最有利。屆時,晉軍有汴水、泗水兩條航道提供後勤保障,正好進行最艱難的戰役。且士兵們有了冬季作戰經驗,即使戰事拖延到下一個冬天,也不致影響大局。如果冬季在河南作戰失利,撤回淮河以南也比較容易,不至有重大損失。

所以,伐秦戰事第一階段的目標,首先是占領河南地區,以攻占洛陽為標志;其次是開通自彭城進入黃河的兩條航道:汴水—石門航道和泗水—黃河航道。各路軍隊的進攻計劃是:

中線:沈林子、劉遵考二將從彭城出發,溯汴水向西北,負責攻占汴水沿線,並掘開石門水口。雖然汴水航道早已湮塞,但從彭城去往洛陽,走汴水航道更近,且可以避開北魏控制的河段,最為便捷。所以劉裕對沈林子等開通石門的任務寄予厚望。

東線:前鋒軍總指揮王仲德率東線晉軍,[14]自青齊地區(南燕故地)西進,監督朱牧、竺靈秀、嚴綱三將開通巨野一帶的桓公瀆故道,溝通泗水和黃河。自桓溫伐燕以來,這條航道已經荒廢近五十年;同時,東線晉軍向黃河南岸的北魏據點進逼。一支由朱超石、胡蕃率領,前往半城(今山東聊城東南);[15]另一支由王仲德率領,進向滑台城(今河南滑縣)。滑台是黃河南岸重鎮,北魏兗州治所就設在這裏。晉軍開通桓公瀆,艦隊自泗水入黃河,必須經過半城、滑台河段,才能溯流駛向洛陽。劉裕希望盡量避免同時對北魏展開戰事,但為了保障泗水、黃河航道的暢通,必須拔除北魏在黃河南岸的據點,也可防止魏軍趁秦晉鏖戰之際竄擾東晉後方。

西線:檀道濟、王鎮惡北上進攻許昌、洛陽。史書未載兩人從何處出發,從當時形勢判斷,應當是從重鎮壽陽出發向西北進軍。這支西路軍也是以陸地行軍作戰為主。

八月,在前線的東、中、西三路晉軍進入攻勢之時,劉裕親自統帥的晉軍主力也從建康出發,乘艦隊駛向淮河、泗水。九月,劉裕主力抵達彭城。[16]前鋒諸將此時剛剛與敵接戰,泗黃航道和汴水航道都未開通,所以主力艦隊必須留在彭城,待航道開通後入黃河。按照劉裕部署,前鋒諸軍攻克洛陽、開通航道之後,都要集結在洛陽待命,等主力艦隊開到洛陽,再一起溯黃河向潼關進發。[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