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劉裕對南燕和後秦的北伐(第2/9頁)

最後,是後勤方面的考慮。在從下邳到瑯琊的平原上,劉裕沿途留下兵力修築堡壘據點,形成一條後勤保障通道,為持久戰爭和萬一失利撤退做準備。但另一方面,跨越大峴山的後勤通道並不易維持。所以劉裕將翻越山地,開進到南燕核心區(魯北平原)的時間定在了六月,以便乘小麥剛剛收割之際從當地征集糧食。

按照計劃,從下邳登陸之後,以步兵為主的晉軍需要走過近千裏征途,於六月間到達魯北平原,便可與燕軍進行決戰。屆時,晉軍深入敵境千裏,“則人無退心,驅必死之眾,向懷貳之虜,何憂不克!”[4]

南燕君臣的應對策略

燕軍在魯中山地兩側的駐防重點,是西方的梁父城(兗州治所,今山東泰安市南)和東方的莒城(徐州治所,今山東莒縣),分別防範來自東南方和西南方的威脅。

晉軍上陸攻占瑯琊後,南燕君臣開始意識到,晉軍這種步步為營的進軍策略並非只為騷擾報復,而是以攻滅南燕為目的。燕朝廷為此舉行會議,重臣公孫五樓的意見是進行主動阻擊,阻止晉軍進入大峴山區,迫使其進入持久戰。同時派騎兵從梁父、莒城出發,切斷晉軍後方通道,待其斷糧疲憊時將其擊退:[5]

吳兵輕果,所利在戰,初鋒勇銳,不可爭也。宜據大峴,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可徐簡精騎二千,循海而南。絕其糧運,別敕段暉率兗州之軍,緣山東下。腹背擊之,上策也。

這個策略雖然最為完善,但在晉軍已經進占瑯琊時,已經缺乏部署和實施的時間。因為瑯琊城距離大峴山區只有數十裏之遙,燕軍從廣固和梁父、莒城出發已難以實施阻截了。公孫五樓的“中策”卻可以實施:

各命守宰,依險自固,校其資儲之外,余悉焚蕩,芟除粟苗,使敵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

縱賊入峴,出城逆戰,下策也。

“中策”和當年前秦對抗桓溫的策略一致,即防止即將成熟的小麥落入敵軍之手。如果這個策略付諸實施,劉裕軍隊將面臨和桓溫在關中相同的窘境。但慕容超認為燕軍的騎兵優勢完全可以對付以步兵為主的晉軍,所以不願進行破壞性很大的堅壁清野工作。他計劃待晉軍開出大峴山區之後用具裝騎兵進行打擊,予以全殲:

超曰:“京都殷盛,戶口眾多,非可一時入守。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設使芟苗城守,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據五州之強,帶山河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峴,至於平地,徐以精騎踐之,此成擒也。”

為執行這個“下策”,燕軍開始修繕都城廣固及臨朐(在大峴山出山口處)等城,集結兵力準備會戰。梁父、莒城的軍隊也調回廣固備戰。這使得晉軍順利穿越大峴山區。史載劉裕軍隊開出山地時,看到燕軍沒有據險阻擊,平原上的小麥也正在收獲,不禁以手指天稱慶。[6]

戰事進程:臨朐戰役與廣固圍城

燕軍原已在山口處的臨朐城集結五萬兵力。到了六月,晉軍即將翻過山地時,慕容超擔心前方吃緊,又親自帶四萬軍隊增援臨朐。燕軍占據了出山處的水源巨蔑水,試圖使晉軍人畜無法飲水。晉軍騎兵在孟龍符、劉鐘、沈田子帶領下,前往爭奪水源。雙方騎兵發生激戰,孟龍符戰死,但晉軍驅逐燕軍占領水源,使主力部隊得到補給。[7]

晉軍進入平原後,為對抗燕軍騎兵,將四千輛輜重車布置在步兵隊列兩側,車輛外側張掛布幔以防箭矢,駕車者都持長槊站立車上防範燕騎兵的沖擊。步兵隊列在車輛內側行進。當行至臨朐城南數裏時,上萬名燕軍具裝騎兵馳出城外與晉軍交戰。雙方主力逐漸全部投入戰鬥,激戰持續至傍晚未止。劉裕采用部下胡藩的建議,派五千晉軍撤出戰場,從側面迂回到臨朐城下,登上城墻砍倒燕軍旗幟,並揚言是從海道而來。[8]此舉使燕軍以為遭前後夾擊,軍心動蕩全線崩潰。[9]慕容超帶殘兵逃回廣固。晉軍繳獲了臨朐城中燕軍的全部輜重。臨朐戰役為時僅一天。戰前,南燕幾乎將全國軍隊都集中在此,所以這一戰役之後,燕軍主力軍都已陷入潰敗。

劉裕晉軍於次日進圍廣固,掘長壕阻斷其內外聯系,同時向燕境各地進軍,接管了南燕地方的郡縣政權。當地征集的糧食已經足夠晉軍食用,無須依賴後方運輸。北方漢人不甘被異族統治,渴望晉政權的回歸,對晉軍提供了較多幫助。北魏統治下的漢人也紛紛渡過黃河投奔晉軍。[10]

相對於一天之內解決掉燕軍主力的臨朐戰役,廣固圍城戰曠日持久。慕容超曾試圖遣使向後秦求救,但後秦被赫連勃勃所牽制,無法提供援助。慕容超看外援無望後,曾向劉裕提出稱臣納貢等條件,希望維持小國之君的地位,但被劉裕拒絕。圍城戰自義熙五年(409年)六月持續至次年二月,歷時八個月方破城,慕容超被俘至建康斬首。青齊地區首次成為東晉直接管理下的疆域,[11]直到宋明帝時被北魏攻占,南方政權統治山東半島達六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