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卿大夫們的政治舞台(第2/45頁)

從這番話不難看出,士會對郤克是很器重的,但是他也知道,郤克作為一個有尊嚴的男人,如果有不良的情緒郁積於心,不得宣泄,難保他會做出什麽傻事來,與其宣泄到晉國,不如宣泄到齊國。出於保護人才的考慮,士會毅然決定讓位於郤克,放手讓他快意恩仇——這也是出於對郤克的信任,他相信郤克即使快意恩仇,也能把握住一個度,既維護自己的尊嚴,又有利於國家大計。

讀史至此,又是一嘆:春秋時期的領導者,主動照顧下屬的情緒;而現在的很多領導,需要下屬哄著他開心。

齊國那邊,自從郤克不辭而別,齊頃公也知道自己捅了婁子,但是對於這個婁子有多大,他還不是很確定。所以當欒京廬一再催著他參加諸侯大會的時候,他耍了個滑頭,決定派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四人代表他前往斷道。

前面說過,高固是齊國傳統貴族高氏的掌門人,也就是強娶了魯國公主的那位強人。齊頃公派他為首席代表參加斷道會盟,倒也不算太失禮。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四人使團走到斂盂,高固越想越不對勁,害怕晉國人把氣都撒到他身上,居然半路逃回齊國去了!

四人使團中,高固的身份是上卿,其余三人均為大夫。高固這一逃跑,等於團長臨陣脫逃,使團的級別立馬下降了很多。如果這事發生在現在,晏弱應該馬上打電話向上級報告,等候進一步的指示。但那是在春秋時期,山長水遠,信息阻塞,寫報告是不現實的。晏弱等人一合計,決定還是按原計劃前進,將齊侯的致意帶到斷道。

據《春秋》記載,公元前592年夏天參加斷道會盟的諸侯有晉景公、魯宣公、衛穆公、曹宣公和邾國的國君邾子(無以考證其稱呼)。當晏弱等人來到斷道,神色不自然地將國書遞交給晉景公的時候,一向性格溫和的晉景公終於發飆了——到這裏開會的都是諸侯,你齊頃公不來也就罷了,派個上卿來還中途逃跑,只剩下幾個大夫來赴會,這也太目中無人了吧!於是將這幾個人都趕出去,拒絕齊國參加會盟。

對於晏弱等人來說,最糟糕的事情還不在於此。從斷道出來,齊國使團一路東行,準備回國。走了沒幾天,晏弱發現他們在晉國已經成為不受歡迎、也不受保護的人,所到之處,遇到的都是仇視的目光和故意的挑釁。這也難怪,齊國人先是侮辱了晉國的使臣,現在又侮辱了晉國的國君,晉國人怎麽可能不生氣呢?

齊國使團走到野王(地名),受到當地官員和居民的圍攻,晏弱被囚禁。其余的人雖然僥幸逃脫,但也沒跑多遠,幾天之後,蔡朝和南郭偃分別在原城和溫城被抓。晉景公對於這幾個人的遭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默許了地方官員和群眾的所為;而朝中的諸位大臣中,雖然也有人認為這樣做不妥,但是考慮到郤克的情緒,也不便發表意見。如果不是一個叫做苗賁(bēn)皇的人及時出現,晏弱等人很可能就成為晉國人的刀下鬼了。

前面說過,楚莊王當政之後,鬥椒發動叛亂,結果兵敗身亡。但是鬥椒的兒子賁皇並沒有在那次戰鬥中被殺死,而是逃亡到了晉國,晉國人將苗邑(地名)封給他,因此又被稱為苗賁皇。晏弱在野王被抓的時候,苗賁皇正好經過野王,看到了這一幕。回到絳都之後,他便搖著頭對晉景公說:“齊國的大夫有什麽罪呢?從前諸侯侍奉先君,都急急忙忙怕趕不上趟。後來又都說晉國的群臣不講信用,所以諸侯才開始三心二意。齊侯怕得不到應有的禮遇,所以派這四個人來,又有人對齊侯說‘您不出國,晉國人一定會遷怒於我們的使者。’高固聽到這句話,又逃跑了。剩下晏弱他們三個人,堅持履行使命,互相鼓勵說‘如果因為我們而斷絕了兩國的友好關系,寧可被處死。’為此他們才甘冒風險前來赴會。我們應該好好招待他們,使來的人都受到感動,但是我們偏偏逮捕了他們,這樣就證實齊國人說的是對的。我不知道這樣做有什麽好處?讓逃跑的人有逃跑的理由,傷害了履行使命的人,使得諸侯都有看法,這又有什麽用呢?”

晉景公聽了這番話,沉默不語,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駁斥。過了一段日子,晉國人故意放松了對齊國使臣的看守,他們趁機逃跑,先後回到齊國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晏弱有一個很有名的兒子,叫做晏嬰,歷史上一般稱之為晏子。

斷道會盟之後,士會正式向晉景公提出了辭呈,郤克接任中軍元帥,晉國從此進入郤克主政時期。

新官上任三把火。公元前591年春天,郤克上台不到半年,晉國就聯合衛國發動了對齊國的戰爭。聯軍在陽谷(齊國地名)打敗齊軍。面對憤怒的晉國人,齊頃公不敢再調皮,親自跑到設在繒地(齊國地名,在陽谷附近)的晉軍大營,向晉景公求和。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齊頃公承認自己的錯誤,表示願意服從晉國的領導,並將公子強送到晉國當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