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家分晉

公元前455年夏天,晉國晉陽的空氣驟然緊張。

晉國亞卿、趙氏宗主趙無恤突然率領大批家臣和族兵,從首都新田返回晉陽。

無恤進城後,即令緊閉城門,加派崗哨,給護城河加注河水。種種跡象表明,一場戰爭即將來臨。

對於上了年紀的晉陽人來說,戰爭並不陌生。很多年前,晉陽城也經歷過一場大戰。那是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亂,中行氏和範氏討伐趙氏,先主趙鞅退守晉陽,抵擋兩家聯軍達四個月之久。後來因為智、魏、韓三家出手相救,晉陽才得以解圍。

時隔四十二年,晉陽再度面臨戰火的考驗。令人感慨的是,鬥轉星移,風流水轉,這一次進攻晉陽的不是別人,正是上一次解救晉陽的智、魏、韓三家。

在這四十二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使得昔日的盟友變成今天的敵人?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那個名叫荀瑤的人說起。

晉國四卿,智氏一家獨大

晉國的六卿執政體制持續長達百年,因公元前497年的中行氏和範氏之亂而被打破。

中行氏和範氏狼狽為奸,本想一舉吞並趙氏,卻因智、魏、韓三家出手幹涉而失敗,中行氏和範氏因此被驅逐出局,晉國從此進入四卿執政時代。

四卿之中,一卿為正,稱為上卿;三卿為副,稱為亞卿。公元前493年,時任上卿的智氏宗主荀躒去世,其子荀申繼承家業,上卿之職則由趙氏宗主趙鞅接任。

趙鞅為人寬厚,知書達理,在他的領導下,四大家族相安無事。這種局面持續了十余年,直到公元前476年荀申去世。

據《資治通鑒》記載,荀申去世前,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很費了一番心思。

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原則,這個問題本來沒什麽好考慮的——正妻所生的長子即為世子。如若正妻無子,則在眾多側室所生的兒子選擇一個,原則是子以母貴,女人的地位越高,她的兒子當選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隨著家族之間的權力鬥爭越來越激烈,選擇一個“對”的而不是“貴”的繼承人,顯得越來越重要。為了智氏家族的未來,荀申必須在諸多兒子中作出正確的選擇。

荀申看中的是荀瑤,理由很簡單:荀瑤身材高大,須髯飄逸;擅長駕車,射術超群;多才多藝,技能出眾;文思敏捷,能言善辯;堅決果斷,敢做敢為。五種美德集於一身,休說繼承智氏家業,簡直和中國上古傳說中後羿這樣的神話人物有一拼。

然而荀申的這個決定遭到族人智果的反對,他提出了另外一個人選——荀宵。

荀申對此不理解:荀宵面相兇狠,人們看到他都怕,你怎麽會推選他呢?

智果回答:荀宵兇狠,是狠在表面,荀瑤卻狠在內心。荀瑤有五種美德,獨缺仁義。長得漂亮,武藝高強,能言善辯,才藝出眾,敢於任事,這都是好事,但是如果內心無仁義的話,這些美德只會助長他的暴戾之氣。恕我直言,如果您一定要荀瑤繼承家業,智氏必亡。

荀申考慮再三,還是立了荀瑤為世子。

智果帶著家人跑到晉國太史那裏,改了族譜,宣布脫離智氏,自稱輔氏。這就意味著,此後智氏家族不論興廢存亡,都與他沒任何關系了。

直到二十多年後,人們才會拍著大腿,稱贊智果是個聰明人。但在當時,人們對他的行為並不理解,他們看到的是,智氏家族在荀瑤的帶領下越來越強盛,甚至超越了荀躒和荀申的時代。

公元前472年,荀瑤以亞卿的身份率軍討伐齊國,在犁丘與齊軍相遇。戰前,他親駕戰車巡視晉軍,戰馬突然受驚,朝著齊軍陣營狂奔。以荀瑤的駕車技術,要控制住戰馬是輕而易舉的事,但他意識到,如果這樣做,會讓齊國人誤以為自己膽小,於是他放馬疾馳,一直沖到齊軍營壘前才掉頭。此舉極大鼓舞了晉軍士氣。在後來的戰鬥中,荀瑤又身先士卒,奮勇殺敵,親手擒獲齊將顏庚,取得了此戰的勝利。

公元前468年,荀瑤伐鄭。齊國權臣陳恒(即田恒,古代陳、田同音,陳氏即田氏)率軍救援鄭國。荀瑤得知消息,主動引兵退去,但是派人給陳恒送去一封信。信上說:“您的祖先是陳國公子,陳國的滅亡(陳國於公元前478年為楚國所滅),鄭國是出了力的(完全是胡說),所以寡君才派我攻打鄭國,是為了替陳國報仇。但是您卻跑來救援鄭國,讓我感到很不理解。難道您一點都不在乎陳國嗎?既然您都不在乎,我又有什麽所謂呢?所以我主動撤軍了,恕不奉陪。”這封信東拉西扯,不著邊際,顯然只是為了調戲對方。陳恒閱後大怒,但又想不出什麽詞來回罵,只得提筆回信說:“老是欺負別人的人,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