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合縱與連橫的新一輪博弈

公元前312年,秦將樗裏疾率領秦、魏、韓三國聯軍伐齊,大敗齊軍於濮水。具體的戰績是,齊將聲子被殺,匡章敗走。樗裏疾的這次行動,雖然不是為了燕國而來,但在客觀上迫使齊國從燕國撤軍,從而挽救了燕國。

僅僅是在六年之前,三晉還打著五國伐秦的大旗進攻秦國,被打得落花流水;六年之後,魏國和韓國為什麽會跟在秦國後面戮力攻齊呢?

關於這六年間發生的事情,還得從公元前316年發生在鹹陽的一場辯論說起。

司馬錯論伐蜀

公元前316年,地處西南的兩個少數民族國家苴國和蜀國,因為領土問題發生戰爭。

苴國打不過蜀國,便派人向秦國求援。

秦國地處中國西部,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眾多,其中實力最強的是西北的大荔、義渠和西南的蜀。它們並不服從秦國的領導,與秦國的關系時好時壞。總的來說,好的時候少,壞的時候多。秦國時常掠奪它們的土地,它們也不時發動反攻或侵略。進入戰國以來,秦國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已經有好幾次。

公元前461年,秦國攻取大荔的都城(今陜西省大荔),逼迫大荔向北撤退。

公元前451年,秦國在南鄭(今陜西省漢中)築城,意在防範蜀國入侵。

公元前387年,蜀軍突襲並攻取南鄭。同年,秦軍發動反攻,奪回南鄭。

公元前444年,秦伐義渠,俘虜義渠王。

公元前430年,義渠興師伐秦,一度深入渭南。

最近一次是公元前318年五國伐秦,秦軍出函谷關反擊,大獲全勝。但是,義渠在公孫衍的鼓動下乘機起兵襲秦,在李帛(地名,今不詳)大敗秦軍。

由此可見,蜀和義渠在當時都具有相當強大的實力,對秦國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當秦惠王收到苴王的求救信,他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將秦國的勢力擴張到西南巴蜀地區的大好機會。他立刻將重臣們召集起來,就進攻蜀國征詢大家的意見。

沒想到,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就是相國張儀。

“蜀國不過是西南的蠻夷之國,地又偏,路又遠,就算您興師動眾,疲困勞苦將它打下來,也無利可圖,更不會成就霸王之名。依下臣之見,不如先進攻韓國,奪取韓國的新城、宜陽,威逼二周(東周國和西周國),將象征統治天下權力的九鼎搶到手裏,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才是王業正道。”

張儀這麽一說,秦惠王便覺得也有道理。這十余年來,張儀一直是他的左右手,他對張儀的信賴,已經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更何況,自古以來的歷史經驗也使他覺得,將天子抓在自己手裏,確實比其他事情更重要。

這時有位名叫司馬錯的將軍站出來說:“我反對相國的意見。我聽說,想使國家富有,就要擴張土地;想使軍隊強大,務使人民富裕;想要建立王業,必須廣施仁德。把這三件事辦好了,王業自然而來,哪裏用得著去搶九鼎,挾天子?”

秦惠王頗為詫異地看著司馬錯,因為他從來都認為司馬錯只是一名赳赳武夫,沒想到能夠說出這麽有水平的話。他點點頭,鼓勵司馬錯繼續講下去。

司馬錯說:“周朝,乃天下諸侯之宗室;齊國,乃韓國的盟友。如果周朝預感將失去九鼎,韓國自知將失去三川,它們必將聯合起來,依賴於齊、趙,求救於楚、魏。那時候,周朝將九鼎獻給楚國,韓國將三川獻給魏國,秦國只能在一旁幹瞪眼。所以,攻韓逼周,其實是下下之策,下臣以為不可取。”

這顯然是跟張儀對著來了。

張儀反駁道:“不對。我聽說,爭名在朝廷,爭利在市場。現在周朝就是朝廷,三川就是市場,我們不占領,齊國和楚國就會占領,所以我們必須先下手為強。”

司馬錯說:“您說得不對,秦國的當務之急,是擴張地盤,增強實力。蜀國是西南的蠻夷之國,現在正和苴國打仗,我們趁此機會進攻蜀國,如同豺狼追逐羊群一樣,毫不費力。奪取蜀國的土地,可以擴張秦國的地盤;掠奪蜀國的財物,可以使秦國的百姓獲得實利,同時擴充秦國的軍備。”說到這裏,司馬錯停頓了一下,看了看秦惠王,又看了看張儀,才緩緩地說,“更重要的是,吞並巴蜀之地後,秦軍可以順江東下,直攻楚國。楚國滅亡,則天下大局已定。”

聽到這句話,張儀不禁對司馬錯刮目相看。對於張儀來說,所謂的連橫,就是“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楚”。韓國與魏國,是爭取的對象;齊國和楚國,則是討伐的對象。

“秦國和齊、楚之間,必有一戰。”他時常這樣說。當時天下諸侯,以秦最強,齊、楚次之。秦國要吞並天下,齊、楚兩國是不可能同意的,只能通過武力來解決。張儀之所以主張進攻三川,威逼周朝,也就是想把韓、魏兩國抓在手裏,獲得進攻齊、楚兩國的前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