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秦武王之死

公元前310年,張儀風塵仆仆從楚國回到秦國,還未進入鹹陽,就聽到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秦惠王去世了。

秦惠王的一生,不用過多評述,有幾件大事是可圈可點的。

第一是殺商鞅。殺商鞅並不是什麽了不得的事,了不得的是他殺了商鞅之後,仍然堅持用商鞅制訂的法律,沒有走回頭路。韓非子說“秦用商鞅而富強”,秦孝公當然居功至偉,秦惠王其實也功不可沒。

第二是重用張儀,采取連橫政策,削弱了魏國,壓制了韓國,打敗了楚國和齊國,震懾了趙國。秦惠王時期,秦國對天下諸侯威逼利誘,拉攏打擊,翻雲覆雨,取舍予奪,將“縱橫捭闔”四個字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中國外交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頁。

第三是采用司馬錯的巴蜀戰略,在增強秦國國家實力的同時,還對楚國形成了強大的威脅,與張儀的連橫政策形成互補,為後來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是起用了樗裏疾、魏章、甘茂等一批優秀將領,在丹陽、雍氏、濮水、漢中、藍田行雲流水般五戰五勝,寫下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得東方各國從此患上“恐秦症”。

秦惠王死後,太子嬴蕩(好名字!)即位,嬴蕩也就是歷史上的秦武王。

秦武王是個標準的武人,身高體壯,力大無窮,喜愛舞槍弄棒,與當時秦國有名的武士任鄙、烏獲、孟說打得火熱。他一上台,就把這三個人封做大官。

可想而知,秦武王對於張儀這種單靠嘴皮子吃飯的男人,是很看不起的。

秦國朝中有很多大臣也看不起張儀。當然,他們更多是嫉妒張儀的長袖善舞、左右逢源。秦惠王在的時候,他們拿張儀沒辦法;現在秦惠王死了,他們覺得時機已到,紛紛圍到秦武王身邊,七嘴八舌地說張儀的壞話。

火力集中到一點:張儀“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意思是張儀是個無信小人,到哪都是出賣國家以獲取個人利益。

有人更是放言,如果秦國還要用張儀,將被天下人恥笑。

群臣的意見和秦武王一拍即合。

張儀的脫身之計

張儀回到鹹陽,便發現空氣不對。對於久經江湖的他來說,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一朝天子一朝臣,沒什麽大不了的。但接下來發生的幾件事,卻不能不引起他的警惕。

第一件事,丹陽之戰的有功之臣魏章,原本也是魏國人,是張儀推薦給秦惠王的,歷來被視為他的同黨,現在受到牽連,坐了冷板凳。

第二件事,張儀多年的宿敵公孫衍居然放著韓國的相國不做,又來到了秦國。秦武王雖然還沒有給其任命什麽職務,但是此人已經可以自由出入王宮,非同小可。

第三件事,甘茂原本是楚國人,經張儀和樗裏疾引見,才受到秦惠王重用,平日裏關系也不錯,現在卻開始有意回避張儀。

當然,甘茂見到張儀還是很客氣,只是每當張儀想跟他說點什麽的時候,他就打著哈哈說:“今天的天氣可真好啊!”

好個啥?分明的陰雲密布,風雨將至!

種種跡象表明,張儀如果繼續待在秦國,很有可能步商鞅的後塵。

但是離開秦國又能去哪裏呢?

放眼天下,能夠得罪的諸侯,張儀都得罪了——齊宣王和楚懷王對他恨之入骨;魏襄王和韓襄王(韓宣王於公元前312年去世,太子韓倉即位,是為韓襄王)對他敢怒而不敢言;趙武靈王性烈如火,根本不吃他那一套;燕昭王倒是跟他沒什麽瓜葛,但是以燕國現在的狀況,估計不想惹任何麻煩上身。

張儀倒不怕得罪諸侯。二十年來,他憑著一副三寸不爛之舌出入各國宮廷,顛三倒四,搬弄是非,很多時候是在刀尖上跳舞,兇險萬分。然而他從來沒有感覺過害怕,因為他知道,只要有秦王在背後為他撐腰,就沒有他擺不平的事。

可是這一次,連秦王都不站在他這一邊了。他就像那只曾經領著老虎行走於百獸之間的狐狸,突然發現老虎已經對他目露兇光,不由得寒意頓生。

顯然老虎現在還在考慮要不要吃了他。然而,一旦老虎下定決心,他勢必無處可逃——即便他能逃離虎口,那些曾經被他戲弄的百獸,又怎麽可能放過他?

他必須在秦武王對他下手之前,為自己找到一條後路。

有一天,他對秦武王說:“下臣為秦國服務多年,現在已經老邁不堪,不能再為大王奔走了,但仍想為秦國發揮一點余熱,不知大王能不能批準?”

秦武王不冷不熱地說:“你說吧。”

張儀說:“大王英明神武,有號令天下之志,下臣我是十分欽佩的。可是號令天下,既要有強大的武力,也要有恰當的時機。如果東方各國相安無事,而大王貿然出師,只怕引起諸侯的公憤,則田文、蘇秦之流將趁勢而起,再舉合縱之旗,對我秦國那是大大不利。相反,如果東方各國互相殘殺,大王您就有機可乘,師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