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孟嘗君重舉合縱大旗(第4/8頁)

戰鬥的結果,楚軍被斬首兩萬余人,唐昧本人也中箭身亡,楚國自宛城、葉城以北的土地,全部被聯軍占領。

一直在坐山觀虎鬥的秦昭王現在出手了。

秦軍劍鋒直指楚國,斬首兩萬。第二年,秦國又增兵伐楚,斬首三萬,殺楚將景缺,一舉攻克新城(今河南省伊川)。

楚懷王走投無路,只好向齊國求和,並且又將太子熊橫送到齊國去當人質。

垂沙之戰使得孟嘗君聲威大振,也使得秦昭王對這位齊國土財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公元前301年冬天,齊宣王去世,太子田遂即位,也就歷史上的齊閔王。秦昭王派涇陽君嬴芾(fèi)出使齊國,致吊唁之意。同時向齊閔王提出,想邀請孟嘗君訪問秦國,如果齊國不放心的話,可以讓涇陽君留在臨淄當人質。

嬴芾是秦昭王的胞弟,也是宣太後的愛子。如果將嬴芾作為人質的話,孟嘗君去秦國的安全應該還是有保證的。

孟嘗君正好也想親眼看看那位被公孫弘稱為“氣度不凡”的君王。這倒不是出於愛慕虛名,而是因為在他的骨子裏頭,有一種熱愛冒險的精神。他富可敵國,威震華夏,可他更把自己當作一名俠客——負劍行天涯,把酒會英雄,這才是他最向往的生活。

以當時的形勢,如果孟嘗君下定了決心,是沒有人可以勸住他的,連齊閔王都不行。然而門客們出於對恩主的關心,都紛紛勸阻,孟嘗君執意不聽,直到一個真正的老江湖出現在孟嘗君面前。

他就是蘇秦。

別人的話可以不聽,蘇秦的話,他還是要考慮的,畢竟人家是最早拉起合縱大旗的,資格擺在那裏了。

蘇秦說:“我今天早上在淄水河邊看到一個木偶和一個泥偶在說話。木偶說,‘你本是河西岸的泥巴,如果天降大雨,淄水暴漲,你就要被沖壞了。’泥偶說,‘我本來就是河西岸的泥巴做的,化了還是回到泥裏。可是你呢,本來是東方的桃梗做的,如果淄水猛漲,你會被沖到什麽地方呢?’秦國乃虎狼之國,您還非要到那裏去,只怕再也回不來了。”

孟嘗君這才打消去秦國的念頭。

接下來發生在楚懷王身上的事情,證明蘇秦的話是有道理的。

楚懷王之死

公元前299年,秦國再度出兵伐楚,連下八城。其後秦昭王派人給楚懷王送去一封信。信上說:“當年秦楚兩國結親,又在黃棘會盟,您還派太子入質於秦,那是多麽開心的事!後來太子因一時之怒,殺了寡人的重臣,不負責任地逃去,寡人實在是氣不過,才派兵入侵大王的邊境。現在聽說大王又派太子入質於齊,以求和解,這真是令人唏噓啊!秦、楚交界,又互為婚姻,兩國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如果這種關系都處不好,何以號令天下諸侯?寡人誠摯邀請您到武關來會面,共敘前緣,重修舊好,請您一定不要拒絕。”

楚懷王收到這封信,感到很糾結。去吧,怕羊入虎口;不去吧,又怕秦昭王發怒。

令尹昭雎勸他不要去,也不要怕,他認為只要楚國積極整兵備戰,秦國是打不進來的。

屈原也不同意楚懷王去:“秦乃虎狼之國,不可信!”

但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主張他去:“如果不去的話,秦、楚兩國從此就只能刀兵相見了。”

楚懷王聽從了子蘭的建議,出發前往秦國。剛進武關,就被秦國人抓了起來,直接押送至鹹陽。

秦昭王提出,要楚懷王把巫郡和黔中郡割讓給秦國。

楚懷王雖然糊塗,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卻是一點也不含糊,明確對秦昭王表示:我是來結盟的,你現在用這麽卑鄙的手段逼我割讓土地,沒門兒。

秦昭王於是將楚懷王扣留起來,又派人前往郢都威脅楚國人:如果不割地,就殺死楚懷王。

楚國的大臣們商量,國不可一日無君,與其這樣受秦國威脅,不如另立新王,也好斷絕秦昭王的欲念。

這個想法是對的。另立新王之後,楚懷王就不是一個籌碼了。不是籌碼,抓在手上就沒有任何意義,還得花費人力物力看著他,養著他,巨不劃算,很有可能最後就放了他。

但是在立誰為新王的問題上,群臣發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認為應該立楚懷王在國內的庶子,當然也就是楚懷王最最疼愛的子蘭;一部分人則認為應該召太子熊橫回國即位。

昭雎的意見是立熊橫。在他的堅持下,這種意見占了上風,楚國於是派出使者到齊國,詐稱楚懷王已經死在秦國,要求接熊橫回國為君。

孟嘗君答應了楚國人的要求。然而,當熊橫向齊閔王告辭的時候,齊閔王卻提出一個額外的條件:熊橫即位之後,楚國割讓淮北之地方圓五百裏給齊國。答應的話,馬上可以走;不答應,那就還是留在齊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