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二章 太子晉

王叔陳生偷雞不成蝕把米,首席卿士沒當上,自己還要流亡。

周靈王有些郁悶,盡管他也並不想王叔陳生獨掌大權,但是有王叔陳生在,至少對小宗是個制約。如今兩個卿士都由小宗把持,周靈王有徹底被架空的感覺。

經過反思,周靈王得出一個結論:小宗之所以在這次鬥爭中獲勝,固然有多年經營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晉國作後盾。

“老子也找個後盾。”周靈王想。問題是,去哪裏找後盾?怎麽找後盾?

最簡單易行的找後盾的辦法是通過裙帶。周晉同姓,要跟晉國扯上裙帶關系是沒有可能的,只能永遠五百年前是一家了。楚國呢?楚國這時候正是中原國家的敵人,根本不能考慮。

算來算去,好像只有齊國靠點譜。

還好天遂人願,周靈王十二年(前560年),周靈王的王後崩了。於是,周靈王向齊國求婚,算是拴上了齊國這根裙帶。

【王子晉】

王後崩了,不過王後給周靈王留下來一個太子。太子名叫姬晉,又叫子喬,因此稱為王子喬,也叫太子晉。

王後崩的時候,太子晉不過五歲。不過,五歲的太子晉已經表現出超人的資質和過人的聰明來,喜好讀書而且過目不忘。

太子晉平時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王室的守藏室,這裏有從夏朝到周朝的全部典籍的收藏本,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守藏室的史官相當於圖書館館長,此人姓老,名叫老聃。老聃的學問深不可測,令太子晉驚訝。而太子晉的聰穎好學同樣讓老聃驚訝。於是,兩人成了忘年交,有事沒事在守藏室交流學問。

老聃是什麽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

周靈王二十二年夏天,谷水上遊降水,而谷水在洛邑一帶流入洛水,因此,洛水水位暴漲,有漫出河道、流入洛邑的可能。盡管洛邑城危險不大,但是王宮的地勢較低,一旦洛邑進水,王宮就會被淹沒。

周靈王緊急召見單靖公和劉定公兩位卿士商量對策,這個時候伯輿已經去世,劉定公接任卿士。周靈王建議在谷水上遊堵塞河道,讓谷水強行改道,這樣固然將淹沒大量民田民居,但是能夠保住王宮。單靖公和劉定公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好在對他們兩家的影響不大,因此表示同意。

消息傳出,宮內一片歡騰。

太子晉這個時候只有十五歲,聽說這件事情之後,急忙去見父親。

“父王,聽說要堵塞谷水,是嗎?”太子晉問周靈王。

“不錯,明日就要開工,否則來不及了。”

“不可。”太子晉表示反對,隨後,講了自己的理由。

《國語》中有“太子晉諫壅谷水”,太子晉運用了大量的老子的思想來勸阻父親,太子晉的這一對段話非常著名,也非常長,原文不錄,譯文保留。之所以保留譯文,一來要看看太子晉的才華和思想,二來,太子晉與十二分之一的中國人有不解的淵源,因此應該多一點筆墨。什麽淵源?很快就知道了。

下面,是太子晉勸諫父親的全文譯錄:

“我聽說古代的執政者,不毀壞山丘,不填平沼澤,不堵塞江河,不決開湖泊。山丘是土壤的聚合,沼澤是生物的家園,江河是地氣的宣導,湖泊是水流的匯集。天地演化,高處成為山丘,低處形成沼澤,開通出江河、谷地來宣導地氣,蓄聚為湖泊、窪地來滋潤生長。所以土壤聚合不離散而生物有所歸宿,地氣不沉滯郁積而水流也不散亂,因此百姓活著有萬物可資取用而死了有地方可以安葬。既沒有夭折、疾病之憂,也沒有饑寒、匱乏之慮,所以君民能互相團結,以備不測,古代的聖明君王唯有對此是很謹慎小心的。

“過去共工背棄了這種做法,沉湎於享樂,在肆意胡為中葬送了自身,還準備堵塞百川,墜毀山陵,填塞池澤,為害天下。皇天不賜福給他,百姓不幫助他,禍亂一起發作,共工因此而滅亡。在有虞氏時,崇地的諸侯鯀肆意胡為,重蹈共工的覆轍,堯在羽山懲治了他。他的兒子禹知道過去的做法不對,改弦易轍,效法天地,類比萬物,取則於民眾,順應於群生。共工的後裔四嶽幫助他,順應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蓄積流水繁殖生物,保全了九州的高山,暢通了九州的河流,圍住了九州的湖泊,豐滿了九州的沼澤,平整了九州的原野,安居了九州的民眾,溝通了四海之內的交往。因此,天無反常之候,地無失時之物,水無郁積之氣,火無烈焰之災,鬼神不作亂,百姓不放縱,四季不混亂,萬物不受害。按照大禹的做法,順應自然的法則,才能建功立業,使天帝滿意。上天嘉獎他,讓他統治天下,賜姓為姒,稱有夏氏,表彰他能作福保民、生育萬物。同時分封給四嶽土地,讓他們督率諸侯,賜姓為姜,稱有呂氏,表彰他們能像手足心腹一樣幫助大禹,使百物生長、人民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