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章 老子是誰?(第3/4頁)

“這個,有點難。”叔向搖搖頭,說道:“就算一個國家這樣做了,但是如果周邊的國家不這樣,豈不是也不行?豈不是也會有誘惑?”

“所以,還有。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老聃想得還挺周到,他的意思,鄰國之間,老死不相往來。這樣,外部的誘惑就沒有了。

閉關鎖國,原來根源就在老聃這裏。

師曠沒有再反問,叔向也沒有再提問。師曠常年在國君身邊,對於國家大事知道得很多;而叔向更是常年和國內外的權臣們打交道,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更加真實。

“圖書館裏的理想主義者。”叔向和師曠在內心裏都這樣評價老聃。叔向不是不贊成老聃的主張,但是老聃的方法實在太過天真,基本上就是異想天開,絕沒有操作性可言。而師曠根本就不同意老聃的說法,對於老聃的小國寡民以及老死不相往來這些話,都當作癡人說夢。

這,就是學院派和實操派之間的區別。在圖書館裏想象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在圖書館裏描繪的理想世界往往是缺乏人性和現實基礎的。

老聃突然發現叔向的眼睛已經不再瞪著,而師曠的耳朵早已經耷拉了下來,他難免有些掃興。看來,自己的精彩想法並沒有得到共鳴。

老聃有些尷尬,於是夾了一塊肉來吃,以掩飾自己的失落。

“老子,按照你的說法,其實沒有國家是最好的。”師曠突然說話了。他一向就這麽直率,沒有等到老聃回答,師曠接著自己回答了:“可是,如果沒有國家,誰來養活我們?所以還要有國家。”

老子有點發愣,這個問題他確實沒有想過。該怎麽回答?沒有等他回答,師曠又說話了。

“你說的抑制人們欲望的方法恐怕不行,人有很多欲望,最基本的欲望就是求生。你的方法,實際上是增強了人們求生的欲望,從而壓抑了人們其他的欲望。如果人們僅僅能夠生存,那麽一旦天災來到,人們就無法生存,於是求生的欲望會更大,這個時候,沒錯,人們不會去強奸,不會去追求好吃好喝,可是人們要活命,就會去搶劫殺人,這難道更好嗎?既然欲望是與生俱來的,就是上天所給的,你為什麽要去抑制它呢?”師曠大聲問道,看上去他有些激動了。

“大師誤解了,我的意思,是大家自覺自願,不是強迫。”老聃辯解。

“你怎麽能讓大家自願抑制欲望呢?”

“只要國君垂範就行了,所以君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只要國君無欲無為,老百姓就會跟隨啊。”

“國君無欲無為?要是國君無欲,誰還當國君?當國君不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嗎?不為了女人、不為了財寶,誰當國君?”

“大師,話不能這麽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那些身外的誘惑太多,會使人迷亂,所以好的國君只要吃飽肚子就行了,不玩女人啊。就像大師您,您自己弄瞎了眼睛,不就是為了避免受到太多的誘惑嗎?”老聃繼續辯解。

“那我可不是你說的君子了,沒錯,眼睛瞎了可以避免眼睛看得見的誘惑,可是我是為了讓耳朵承受更多的誘惑,好專心於音樂啊。吃飽了睡,睡夠了吃,那樣的君子跟豬有什麽區別?”師曠大聲說。

老聃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不知道再說什麽。

叔向看見兩個人說得僵了,急忙來緩和氣氛。

“哈,兩位的高見都令人佩服啊。不過今天高興,不說這些沉悶的話題了。”叔向開口,轉移話題。

“就是就是,太傅有什麽好想法?”太子晉急忙附和。

“師曠大師是當今音樂造詣最高的人,而太子據說笙吹得一流。既然今天聚在這裏,機會難得,何不合奏一曲?讓我們開個眼界?”叔向的主意不錯。

太子晉當場贊同,師曠也不好拒絕。樂器是現成的,於是師曠鼓瑟,太子晉吹笙。後來曹操在《短歌行》中寫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兩大高手合奏,自然奏出一首名曲,叔向聽得如癡如醉,就連老聃也聽的心情大悅,忘記了自己所說的“五音令人耳聾”。

當天,盡歡而散。

太子晉尤其敬佩師曠,特地贈送他乘車一輛。

【王姓始祖】

俗話說:天妒英才,天才不壽。

第二年,太子晉竟然病逝,年方十六歲。

噩耗傳出,天下為之惋惜。也正因為天下為之惋惜,所以就有了下面的傳說。

據漢劉向的《列仙傳·王子喬》,太子晉擅長吹笙,能從笙中吹出像鳳凰鳴叫一樣的聲音來。他常常一個人到伊水、洛水的岸邊去漫遊。有個叫浮丘公的道士,看見王子晉有仙風道骨,就把他引到嵩山上去修煉。有一次,王子晉在山上遇見了一個名叫柏良的老朋友,他就對柏良說:“請你回去告訴我家裏人,七月七日這天,叫他們在緱氏山下等我,我要和他們告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