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卡布拉爾(第3/7頁)

卡布拉爾奉命將這些命令也告知紮莫林。葡萄牙人此時已經完全了解,他們的火炮具有很大的優勢。他們將在遠距離炮擊阿拉伯船只,而不是近距離交戰。需要活捉領航員和船長,因為這些人是有價值的;關於如何處置普通乘客的命令則比較含糊。在最壞的情況下,“你應將所有穆斯林乘客轉移到繳獲的狀態最差的一艘船上,讓他們全都上船,然後擊沉或燒毀其他所有繳獲的船只”。[17]對於這些指示,可以有很寬泛的解讀。它實際上是兩極化的:一方面要與“基督徒”紮莫林建立友好的貿易關系,並熱烈歡迎卡利卡特港內的穆斯林商人(“為其提供飲食與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待遇”[18]);另一方面又要在駛離紮莫林的海岸之後,對他的穆斯林臣民開展侵略性的全面戰爭。這些指示為葡萄牙人此後在印度洋的行動確立了基調,並觸發了一系列不可逆轉的事件。卡布拉爾在安賈迪普群島守株待兔十五天,等待襲擊阿拉伯船只,然而沒有一艘船露面。後來他駛向卡利卡特,或許遵照吹毛求疵的指示下錨停泊:“各船隊形緊密,井然有序,以旗幟裝飾,盡可能美化。”[19]

達伽馬離去之後,老紮莫林已經駕崩;如今是他的侄兒統治王國,但葡萄牙人與新國王的關系並不比之前輕松。他們很快就發現,他們教會了葡萄牙語的那些馬拉巴爾人沒有辦法承擔譯員的任務,因為他們全都出身低種姓,不可以出現在禦前。葡萄牙人和上一次一樣,首先咄咄逼人地抓捕人質。卡布拉爾受到嚴格指令,在采取抓人質的預防措施之前,不得登陸。焦躁的談判和僵持了好幾天之後,才安排好了總司令的登陸。卡布拉爾嚴格執行自己接到的命令,而紮莫林因為高種姓印度教徒在海上被扣押的情況而煩惱,因為根據印度教的禁忌,高種姓印度教徒在海上不可以吃喝,也不可以睡覺。有些人質企圖遊泳逃走,被關押在甲板之下;紮莫林也囚禁了卡布拉爾的一些部下,作為報復。

卡布拉爾接到並執行的所有指示都帶有針對印度人的專橫跋扈的語調。葡萄牙人相信,他們是得到教皇的批準而來的,是奉行上帝的意志來控制印度貿易的。卡布拉爾在覲見廳向紮莫林呈上貴重精美禮物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同為基督徒國王的紮莫林的友善之意,盡管盡是些虛偽的溢美之詞,但他還提出了強硬的要求。他要求紮莫林為達伽馬當初留下的貨物提供補償,為葡萄牙人提供優惠的關稅待遇、價格低廉的香料、安全的貿易站,並對葡萄牙人豁免當地的一項普遍規矩,即商人死後,其商品變為當地統治者的財產。卡布拉爾希望紮莫林明白,葡萄牙人必須對離開了紮莫林國土的穆斯林開展聖戰,“因為我們繼承了聖戰事業”。[20]他還要求紮莫林驅逐在卡利卡特的穆斯林,“因為這是他身為基督徒國王的義務”。[21]作為回報,紮莫林將得到“目前為止他從穆斯林那裏獲得的全部利潤,以及比那多得多的收益”。另外,方濟各會修士將糾正他在信仰教義方面的不幸謬誤,“以正確地侍奉上帝,救贖他們的靈魂”。[22]葡萄牙人仍然完全沒有理解印度洋世界文化與宗教的現實。

接下來的兩個半月內,雙方笨拙地談判、僵持,卡布拉爾佯裝要拂袖而去(達伽馬也曾運用這個策略),最後終於達成了商貿協定。紮莫林同意建立一個貿易站,由艾雷斯·科雷亞領導。雙方都心懷猜忌,葡萄牙人無法直接用馬拉雅拉姆語溝通一直是個嚴重問題。科雷亞只懂阿拉伯語,所以他們與紮莫林的所有溝通都必須借助穆斯林中間人。科雷亞信任這些穆斯林為他翻譯,但穆斯林敵視葡萄牙人在卡利卡特的存在,所以科雷亞這麽做可能是個錯誤。

葡萄牙人虛張聲勢地炫耀自己的武力,可能造成了事與願違的結果。紮莫林希望從更南方的科欽港口的一位商人那裏獲得一頭珍貴的戰象。他提議買下戰象,遭到了恥笑。一艘船載著戰象和其他貨物經過了卡利卡特海岸,於是紮莫林要求葡萄牙人幫忙去俘虜該船。卡布拉爾只派遣了一艘卡拉維爾帆船“聖彼得”號,由佩羅·德·阿泰德指揮。起初紮莫林對這麽微薄的力量表示鄙夷,因為船上只有七十人,但卡布拉爾為這艘卡拉維爾帆船裝備了一門大型射石炮。印度人的三角帆船武裝精良,載有三百人,但阿泰德沿著海岸緊追不放。三角帆船上的穆斯林看到這艘小小的卡拉維爾帆船在自己雄偉的大船旁追擊,不禁捧腹大笑。然而,卡拉維爾帆船開始射出致命的炮火,嚴重擊傷三角帆船的船體,打死船上許多人。這艘船最終投降,被帶回卡利卡特,好幾頭戰象被交給紮莫林,還為此舉行了隆重慶典。有一頭大象在交戰中死亡,葡萄牙水手們把它吃掉了。葡萄牙人的這次武力展示在馬拉巴爾沿海地區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但也讓紮莫林開始畏懼他們,因為葡萄牙人有能力強迫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