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宮門深似海

一切事物都是一樣,無規矩不成方圓。對於深宮來講,只有一個成熟的男人,那就是皇帝,剩下的就只有後妃和宮女、太監了。多疑的皇帝擔心後宮會出現種種問題,於是只好通過建立制度來約束這些生活在自己身邊的熟悉又陌生的人們。而初進入深宮的女子,都會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是惴惴不安的,也是充滿希望的。

1. 地位的誘惑

女子進入宮廷,成為皇帝的女人,這件事情,除了新郎官也就是皇帝之外,兩種人會非常關注。一是後妃們的父母,也就是外戚。他們當然抱有很大的希望,甚至準備大沾其光。二是後妃本人,作為當事人,在身份和地位發生變化的同時,心情也是復雜多變的,有期待、有幻想,神秘的宮廷生活會吸引和感染著她們,初期的心理反應是沖動和激動,接下來或許就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會比較普遍。事實上,大多數妃嬪的婚姻不會如願,巨大的心理反差會讓她們郁郁寡歡。

從皇帝的角度而言,哪一個男人不喜歡漂亮的女人呢?皇帝也是一樣。可是,清朝的皇帝由於受到時事的影響,往往很難像民間男人娶女人那樣簡單,尤其在建立政權之初,考慮更多的不是女人的美貌,而是政治問題,即這個娶進來的女人是否有利於政權的鞏固,這就是所謂的政治聯姻。

皇太極的政治聯姻

關外二帝大體如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人出於政治上的和軍事上的需要,通過聯姻來鞏固和擴充自己的軍事實力。即努爾哈赤的部落通婚和皇太極的綏靖蒙古通婚政策。

努爾哈赤的孟古姐姐為葉赫那拉氏,是其父楊吉努為巴結努爾哈赤而形成的婚姻,其目的是為了達到與建州女真冰釋前嫌的目的;而大妃烏喇那拉氏,則是烏喇部頭領布占泰的侄女,為了回報他,努爾哈赤將侄女嫁給布占泰。通過互通婚姻使得努爾哈赤和滿洲部落間的關系密切起來,為統一女真各部奠定了情感基礎。努爾哈赤通過自身聯姻形式,將滿洲各部已基本穩控住了,為了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他采用綏靖蒙古的政策,他的後宮中就有壽妃和安布福晉均為蒙古博爾濟吉特氏。而這兩位妃子都是努爾哈赤的戰利品,是努爾哈赤率軍擊敗蒙古部族後,其部族首領送到手的佳人,而努爾哈赤也樂得其所。

皇太極的婚姻政治意味就更濃厚了,皇太極的後妃中,孝端文皇後、孝莊文皇後、宸妃海蘭珠等,均為蒙古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部族的貴族世家,也是蒙元蒙古的後裔。而懿靖大貴妃和淑妃除了姓博爾濟吉特氏外,又都是蒙古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之妻,不但擁有一定資財,還有很深的政治影響。所以皇太極的後宮中,前數諸妃都是蒙古貴宦之女,符合當時綏靖蒙古的戰略政策。有趣的是,皇太極在接受林丹汗的妻室時,也曾有所顧慮,因為這些女人不但年紀老,而且長得不漂亮,使他很不情願,但考慮再三,還是接受了她們。

海選秀女

入關以後,隨著政權的穩固,清統治者愛新覺羅家族君臨天下,在選擇女人的問題上就不再那麽委屈自己了。適時地規定了選秀女制度,就是說所有的滿洲女子,都是皇帝的備選後妃,不經過皇帝選看是不準出嫁的,這真是歷史上最厲害、最霸道的占有了。

選秀女是順治帝的一大發明。其緣由是中宮皇後博爾濟吉特氏被廢,順治帝在他年滿16歲時,對自己的婚姻進行了冷靜的思考,於是下諭:“選立皇後,作範中宮,敬稽典禮,應於內滿洲官員之女,在外蒙古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選擇。”這是選秀女的開始。以後歷代清帝王的後妃,都是通過這種選秀的方式來實現後宮女子的選拔。

清入主中原以後,秀女是在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中選擇,共24旗。需要指出的是,尋常人家的女子結婚,娘家是要準備嫁妝的。可是,入宮的女子則一般不許準備嫁妝,乾隆皇帝有過明確的諭旨。如需嫁妝,要提前報皇帝批準,才可帶進宮中。所選秀女不僅是皇帝後宮女子的主要來源,也是賜婚近支(即三代以內血親)的主要來源。此外,還有內務府包衣三旗選秀女。八旗選秀每3年一次,由戶部主持,包衣三旗選秀每年一次,由內務府主持,這些女子是承擔後宮雜役的宮女。可是,這種選秀女的方式在鹹豐年間曾有一段逸聞。傳聞,文宗選秀女,有一女子直言道:“東南發匪方熾,不聞朝廷選將命師,尚於此時循例選秀女耶?”語多侃直,文宗不治其罪,取消了此次選秀女的活動。這種選秀女的活動,一直持續到溥儀大婚,雖然清王朝已經覆滅,“遜清皇室”仍然為小皇帝大婚海選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