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禦膳的奧秘

在清宮戲中,我們會經常看到後妃們在內廷之中的生活場景。那些有頭有臉的主子,會有一群太監宮女陪伴,用膳時,還會大講排場。可是,真正的後宮女主在傳膳、用膳中的盛大排場,在電視劇中是很難表達出來的。豪華而精致的餐具、色味俱全的美食、魚貫而入的侍膳人流無不反映出皇家用膳的奢華和氣派。

1.禦膳房裏的大學問

皇帝處理完政務後,一般要到後殿去休息,這時候也該傳膳了。平時,由於皇帝使用禦膳房的膳食,後妃則各有自己的小食堂,或幾個人共用一個食堂。所以,一般皇帝用膳時,不需後妃侍膳。但是,凡遇有節日,皇帝則喜歡傳部分後妃侍膳。侍膳的後妃雖然比在自己寢宮用膳辛苦,但是會有一種優越感,覺得皇帝這個時候想著自己,就預示著好運來了,因而格外小心、珍惜。

傳統兩餐制

清宮裏用膳有別於漢族的習慣,沿襲著入關前的習俗,采取了比較合理的膳食制度,即定時、定質、定量。

清宮每日兩餐制,因為在關外時勤勞的滿洲人在出去勞作之前,要吃一次早餐,吃完早餐就要到山上、草原上、大河裏去辛苦勞作。中午他們是不回來的,因而不吃午飯,實在餓了,就會用一些小幹糧,直到下午時分才回來,這叫“一開箱”。回來後,已是饑腸轆轆,便趕緊用餐。所以,在關外時,由於受到生活條件的限制,滿洲人民實行兩餐制。清帝入關後將這一制度帶進宮廷,相傳勿替。早膳在卯時(早6點半到7點半),晚膳在酉前(下午2點至3點)。兩膳之間有一次點心;晚膳之後有一次酒膳。

另外,清帝很注意飲食有度,切忌暴飲暴食。康熙講過:“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當永戒。”要求節制飲食。對於飲酒,康熙“平日膳後或年節筵宴之日只飲小杯一杯。”乾隆三十五年曾明確規定,宮廷筵宴時,每桌用玉泉酒四兩,不得超量飲用。

定質量,是飲食的關鍵。質量包括葷素搭配、物料來源、營養齊全等方方面面。以乾隆為例,每晨起空腹吃一碗“冰糖燕窩”,早晚各備葷素菜肴八品,佐餐小菜二品,餑餑、米膳四品,粥、湯各一品,共十六品。晚膳為酒膳,小菜四品,玉泉酒一杯。還要隨季節變換而適當調換:秋末冬初,早、晚膳加兩個熱鍋菜;四月,換涼拌菜;六月至八月增涼拌藕、江米藕;冬三月則加食鹿肉、羊肉;夏三伏,加綠豆粥、糊米粥。可是,這種質量的膳食,也只有皇帝才可能辦到,作為一般老百姓,連溫飽都成問題,哪裏還要這麽講究呢!

馬虎不得的養生搭配

常人理解,皇帝的禦膳一定都是山珍海味,昂貴的不得了。其實,我們看一下档案就知道並非如此。清宮飲食首重平衡膳食。如乾隆野意酒膳中,有高熱的鹿肉,高蛋白的野鴨、雞肉,又有老虎菜、榆蘑、菜面合一的包子、燙面餃、炸盒子……是一餐滋養清熱的酒膳。平衡了食品中的熱量、蛋白質和營養纖維的吸收。這裏的老虎菜、菜面合一的包子、燙面餃、炸盒子等都是很普通的菜肴,尋常人家也能做到。

其次是佐餐。宮中稱配盤小菜,如腌菜、芥菜纓、酸黃瓜、酸韭菜、葫蘆條、蜜山楂、狗奈子等佐餐配菜。

最後是粥。有粳米粥、紅豆粥、小米粥、綠豆粥、大麥粥、黃米粥、百果粥、紫米粥、老米粥。最有名的為八珍粥,以小米、冬瓜皮、白扁豆、山藥、薏仁米、蓮子、人參等為原料同煮而成,營養價值極高。

所以,我們看到,皇帝、後妃們的每日飲食也有接近百姓生活的一面。但是,他們還是喜歡大講排場給別人看,來顯示皇家的威嚴和奢侈。

下面是最能說明皇家奢侈的一份档案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皇帝、後妃們吃的不是飯,而是白花花的銀子。

皇帝:盤肉20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19斤,大蘿蔔、水蘿蔔和胡蘿蔔共60根,包瓜、冬瓜各1個,苤藍、幹閉蕹菜各6斤,蔥6斤,玉泉酒4兩,醬和清醬各3斤,醋2斤。早、晚膳餑餑8盤,每盤30個,禦茶房備茶乳等。皇帝用牛乳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

皇後:盤肉16斤,菜肉10斤,雞、鴨各一只,白菜、香菜、芹菜共20斤13兩,水蘿蔔、胡蘿蔔共20根,冬瓜1個,幹閉蕹菜5個,蔥2斤,醬1斤8兩,清醬2斤,醋1斤。早、晚膳餑餑4盤,每盤30個,用乳牛25頭,每天用乳50斤,每日用玉泉水12罐,茶葉10包。

皇貴妃:盤肉8斤,菜肉4斤,每月雞、鴨15只。貴妃:每日盤肉6斤,菜肉3斤8兩,每日雞、鴨各7只。妃:盤肉6斤,菜肉3斤,每日雞、鴨各5只。嬪:每位盤肉4斤8兩,菜肉2斤,每月雞、鴨各5只。貴人:盤肉4斤,菜肉2斤,每月鴨8只。常在:盤肉3斤8兩,菜肉1斤8兩,每月雞5只。而所需其他菜蔬則共同調配:每日共需白菜40斤,香菜4兩,芹菜1斤,蔥5斤,水蘿蔔20個,胡蘿蔔、苤藍、幹閉蕹菜各10個,冬瓜1個,醬、醋各3斤,清醬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