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宮門深似海(第4/14頁)

滿族女子在清宮中的份額,自始至終占有絕對優勢,其理由不言而喻,是為了保持滿洲血統的純潔。在27位皇後中,除去6位蒙古族,2位隸漢軍旗外,其余的19位均為滿洲女子。

清帝在滿洲內部擇後時,是很注意門第觀念的。那些在滿洲歷史上正輝煌或曾經輝煌的大姓,是其選後的重要標準。如鈕祜祿氏,是滿洲八大姓之一,在清王朝鼎建時,其先祖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因而清王朝27位皇後中就有6位為鈕祜祿氏,分別為康熙朝1位,雍正朝1位,嘉慶朝1位,道光朝2位,鹹豐朝1位。而另一大姓葉赫那拉氏中占據3位,分別為太祖時1位,鹹豐朝1位,光緒朝1位。烏喇那拉氏中占有2位,雍正朝1位,乾隆朝1位。所以,在清宮後妃中,滿洲女子的門閥地位很重要,尤其是皇後、皇貴妃的重要位置,基本上為門閥大姓所壟斷。而對於妃嬪的選擇就不那麽講究了,不僅普通人家的滿洲女子會當選,有的甚至會選那些奴仆的女子,也許這是對那些多情帝君的一種補償吧。

光緒帝大婚圖

風口浪尖中的滿漢通婚

歷來有一種說法,滿漢不通婚。這種說法源於順治初年,孝莊太後曾頒下懿旨:“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此旨懸於神武門內,嚴厲而帶有政治色彩,使本來輕松有趣的話題帶有了些許血腥味道。吳士鑒有詩為證:

華風纖巧束雙足,妙舞爭誇貼地蓮。

何似珠宮垂厲禁,防微早在入關年。

另外,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慈禧太後也曾下懿旨:“我朝深仁厚澤,浹治寰區,滿漢臣民,朝廷從無歧視。惟舊例不通婚姻,原因入關之初,風俗語言,或多未嫻,是以著為禁令。今則同道一,已歷二百余年,自應俯順人情,開除此禁。”兩位太後的懿旨相隔二百余年,似乎在此時間內,滿漢沒有通婚。

不僅不準通婚,連那些喜歡漢裝的女子也不能如願以償。鹹豐三年(1853年)上諭:“應選女子禁止時俗服飾,衣袖不得過六寸,其時俗叉子高頭燕尾,寬大袍袖,漢式衣服,概不準濫行裝飾。”又有詩為證:

六宮粉黛不輕施,宮裏梳妝禁入時。

昨日大堂嚴諭止,寬袍燕尾漢裝衣。

這其實是一條霸王條款,大家知道,乾隆就曾有多幅著漢裝的畫像傳世,雍正也有十二妃著漢裝的畫像,為什麽不許應選女子穿漢裝呢?

滿洲不與漢族通婚的理由是什麽?不外是想保持滿洲自身的純潔血統。清初,典籍中確有這樣的記載,“在京城的旗人之女,不準嫁與民人為妻。”然而,真實情況下,滿漢真的不通婚嗎?

其實,早在順治五年(1648年),順治帝就曾諭禮部:“方今天下一家,滿漢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親睦,莫若使之締結婚姻。自後滿漢官民有欲聯姻好者,聽之。”同時,又諭戶部:“嗣後凡滿洲官員之女欲與漢人為婚者,先須呈明爾部,查其應具奏者,即與具奏,應自理者,即行自理。”這些諭旨,就為滿漢通婚打開了方便之門。也可以說,清初滿漢通婚是有明文規定的。後來,清世祖順治帝竟率先垂範,公開納漢女入宮。清宮詞中,曾有《漢女石妃》一首,記道:

通婚滿漢始章皇,入選蛾眉許漢裝。

金谷園中好春色,弓彎雲髻拜昭陽。

詩中所記女子為石氏,《池北偶談》載,“石氏,灤州人,戶部侍郎申之女也。”《後妃傳稿》中也作了明確記錄,而石申為漢人無疑。這位北方漢族女子,踏著三寸金蓮,搖曳著進入了並不歡迎她的內廷,是有記載的第一個闖入清廷的漢族女子,可謂勇敢、果斷和富有智慧,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石氏不但沒有喪命深宮,相反很得寵,在民間留下了好多關於她的傳說。資料記載,世祖甚至想“以漢女備六宮”,不過遭到孝莊文皇後的阻止而未能如願。

世祖風流倜儻,公開納漢女為妃,其他帝王如何呢?我們再查史料,發現康熙帝的密妃王氏也是漢女。她的父親王國正是個知縣,沒有入旗。入宮後,王氏很得寵,康熙三十二年生下皇十五子允禑,三十四年生皇十六子允祿,四十年再生皇十八子允衸。王氏身體一直不錯,康熙死後,她又活了22年,直到乾隆九年才去世,歷經了三朝,70多歲,可謂長壽。

而雍正帝敦肅皇貴妃年氏,則仍屬漢軍鑲黃旗,其本質出身是地道的漢人。此外,還會有一些漢軍旗的女子入宮為妃,而且地位也很高。如嘉慶帝生母孝儀皇後魏氏,史書記為“漢人而投旗者”。其實,她為漢軍旗包衣管領下人,出身寒微。入旗後,賜姓魏佳氏。對於這個女人,需要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