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入宮門深似海(第6/14頁)

由此,我們看出,魏佳氏這個女人真是太有心機了,不僅收獲了最高封號,兒子也得以成為太子。更重要的,自己俘獲了乾隆帝的心,使她成為乾隆帝後妃中生育最多的女人,也是乾隆帝最愛的女人。

詩人吳士鑒曾以《滿漢通婚》為題,作詩一首:

漢姓難同色目儕,當年卻特制誠乖。

東朝未下通婚詔,聖母曾聞氏魏佳。

有的專家稱,康熙生母孝康皇後佟佳氏為漢人,說康熙大帝具有三個民族血統:祖母為蒙古族,父親為滿族,母親為漢族。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是,筆者認為佟佳氏並非漢族,細考佟氏家族,原本女真,為遼東望族,但他們世代受封明朝官階,被人誤視為漢人,而他們本身也以漢人自居,說一口流利的漢語,漢化程度非常高,與漢人無異。後來,滿洲人入關,定鼎天下,佟佳氏一族深感自己當年自稱漢族有失遠見,可是,要想族歸滿洲旗下,也並非易事,於是,他們被編入漢軍旗下。到康熙時,以孝康章皇後、孝懿仁皇後母家為皇親國戚,而將佟圖賴、佟國維本支由漢軍旗擡入滿洲旗,所以,應排除在滿漢通婚之列。

盡管如此,滿漢通婚這一做法,在宮中總處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狀態之中,漢族女子和優秀的漢文化時刻在吸引著清代帝王。雖然,他們一再聲稱“宗室覺羅不得與民人結親,違者按律治罪”(乾隆五十七年上諭),但處在大漢文化包圍下的清代帝王,怎能做到這一點呢?所以,即使發生宗室聯姻的事情,也只好聽之任之,“不必離異”,只象征性地給一些處分而已。清史專家王鐘翰先生曾就滿漢通婚作過結論:“恰恰相反,在清代官書《清實錄》裏即有大量準許滿漢通婚的明文記載。”

維吾爾族傳奇——香妃

乾隆帝的後妃中,居然有一位維吾爾族女子,這位女子在宮中封號為容妃。雖然她在宮中的地位不是很高,可是,近年來卻被炒得紅紅火火,在畫像上、在學術上、在影視作品上、在民間傳說上、在葬地上都籠罩著神秘的光環,讓人感到撲朔迷離,被當時和後世稱之為“香妃”。關於她的真實情況,我們有必要揭開其廬山真面目。

關於香妃的身世,經過考證,她的真正封號為“容妃”。因她27歲入宮,有人推測她入宮前結過婚,但丈夫是誰無從考證,傳聞她是叛亂酋首霍集占的王妃,乾隆平叛後,將其掠入宮中,強納為妃。

《清史稿·後妃傳》中記:“高宗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紮麥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其他資料中亦有類似的記載。容妃出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二十五日,小乾隆帝23歲。她的父親為台吉和紮麥。實際上,“和卓”乃是對我國新疆及中亞、西亞等地伊斯蘭教封建貴族上層的尊稱,有創教者後裔和宗教學者兩層含義;而“台吉”一詞為爵位,為容妃之兄圖爾都最初的封爵,而這一爵位又是世襲而來,所以推斷,其父也應為台吉;“和紮麥”,卻不是人名,而是稱號,即“和卓木”,意為“我的和卓”,表示更加尊敬。那麽,容妃之父真正的名字為“阿裏和卓”,是回部第二十九世和卓。所以,按漢人的規矩,應記成這樣:“容妃,和卓氏,阿裏和卓之女。”容妃的原名,史書上並無記載。只是到光緒年間,才在一些清人筆記中偶有出現。至於“香妃”名字的廣泛出現,則是在清亡之後,一些關於清宮的疑案秘聞到處泛濫,就包括“香妃”的傳說。近年學者考證其名為“伊帕爾罕”,“伊帕爾”乃為麝香,“罕”是維吾爾族女性名字常用的詞尾。

容妃的哥哥名圖爾都,反對割據,不屈服於叛酋霍集占兄弟,將全家從天山南路的葉爾羌遷往天山北路的伊犁定居。乾隆二十三年,當聞知清軍征討大小和卓叛亂之時,容妃的五叔額色尹偕同圖爾都及堂兄瑪木特,配合作戰,平息了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帝以功封額色尹為輔國公,瑪木特被授一等台吉,圖爾都也被封為一等台吉。乾隆二十五年四月初一日,額色尹、瑪木特、圖爾都等在京師落戶,劃享受朝廷俸米。

容妃一家定居京師後,於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圖爾都將妹妹送入宮中,封號為“和貴人”,時年27歲,而乾隆帝已50歲了。和貴人入宮後,在宮中受到特別禮遇,表現為:

位號屢封。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奉皇太後懿旨,晉為容嬪,時年29歲。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奉皇太後懿旨,晉升為容妃,時年35歲,至此,封號不變。

民族信仰得到尊重。一是服飾上,在宮中允許穿維吾爾族衣服,並為其制作維吾爾族朝服。二是飲食上特殊關照。因為滿族喜食豬肉,維吾爾族忌諱,於是,在宮中特為她準備有回部廚師名叫努倪馬特,曾制作“滴非雅則”“谷倫杞”兩道名菜,並為其制作回子餑餑、羊肚絲、羊西爾占、五香雞、羊肚片、羊他他士、酒燉羊肉、鹿筋羊肉等,並多次有鮮荔枝賞賜。三是允許回部雜技班入宮表演,以排解她的郁悶。其中玩小羊、玩繩杆、鬥羊等都曾入宮表演,並得賞賜。四是多次隨帝出巡,並多有賞賜,如南巡、東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