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禦膳的奧秘(第6/7頁)

燒麥:即開口包子,其餡為豬肉加口蘑,上籠蒸20分鐘即可。

菜包鴿松:用羊油、黃醬炒麻豆腐,把各種青菜炒成碎末,把二者混合拌進飯裏,再以嫩白菜心為皮將混合飯包好,連菜葉一起吃。

和尚跳墻:做法是用4個熟雞蛋,將皮剝去,再在屜上放好酥造肉,將4個剝皮雞蛋嵌於其中,上屜蒸熟。由於光滑的雞蛋一半露於外面,像光頭的和尚,慈禧便賞名為“和尚跳墻”。

饸餷:相傳,慈禧來遵化謁陵時,東陵守護大臣絞盡了腦汁,命廚役們做出各種山珍海味來討好慈禧。可是,慈禧什麽沒吃過呀,均覺得平淡無奇。廚役們想來想去,便把一種用綠豆面做成的食品,用醋熘成後,給端了上去。慈禧嘗了一口,覺得很新鮮,爽口不膩人,便又吃了一口,吃到第三口時,旁邊的老太監就要叫停,因為宮中規矩,帝後不可貪食喜愛食品,以免被奸人看出,在菜中下毒。有鑒於此,侍膳的後妃們便欲叫人將此菜撤下。慈禧看了看,有些舍不得,但又不好再伸筷去吃,只好說:“擱著吧。”意思是不要撤下,先放在一邊。這時,東陵守護大臣立刻叩首道:“謝老佛爺賜名。”從此,這種食品就有了自己的名字,叫作“饹餷”。傳說,後來饹餷進了宮廷,成為慈禧喜食的美味。

其實,饹餷就是一種綠豆食品,由綠豆面做成,佐以澱粉、姜黃等。澱粉就是紅薯澱粉,目的是增加饹餷的韌性,同時,也會起到滑韌的作用;姜黃是一種純天然草藥,顏色很黃,將其曬幹研成很細的粉,目的是為了調色。其配料比例會因季節不同而有所區別:在冬季,綠豆面和澱粉的比例大約是1∶10,其他季節則有所改變,會適當減少澱粉的比例。如果比例不適,做出來的饹餷會顏色不好看,或者質地很脆,就屬於沒有做好的饹餷。其做法很獨特,是在很大的平底鍋中制作,將一定比例的綠豆面、澱粉、姜黃放入容器中,加入溫水,調成稀粥狀。其所用燃料是非常嚴格的柴草,因為柴草的火不是太硬,火苗軟中帶硬,而且火源均勻,使得鋪撒上去的料面受熱均勻。受熱的料面約莫過去幾分鐘就可以出鍋了。出鍋的饹餷是直徑大約50厘米的薄薄的餅,顏色為黃中透著淡淡的綠色。這是一種經驗性很強的手藝活,師傅要經過反復練習才可以上灶,否則做不出上等饹餷。在東陵老滿族聚居地,這種工藝得以流傳下來,手藝人還嚴格按照當時的工藝,一絲不苟地制作出地道的饹餷。

饹餷制成的食品多種多樣,可以煎、炒、烹、炸,制作出:饹餷盒兒、玻璃饹餷、饹餷角、醋熘饹餷、澆熘饹餷、佛手饹餷、銅錢饹餷、菊花饹餷等數十種精美菜肴。如今,中外貴賓來東陵做客時,當地人仍喜歡拿出自己的手藝,烹飪出千姿百態的饹餷宴,來款待最尊貴的客人。

西瓜盅:將西瓜瓤挖去,僅留西瓜皮,把切好的雞丁、火腿丁加新進鮮蓮子、龍眼、胡桃、松子、杏仁,封嚴,在文火中燉幾個小時。

清燉肥鴨:將整個鴨肉加進調味品,放進罐子裏,在鉗鍋中用文火蒸3天。

紫光閣賜宴圖

響鈴:把帶皮豬肉切成小方塊,放進豬油中煎著,這樣豬皮很脆,嚼起來帶響,稱為響鈴。

櫻桃肉:把上好的豬肉切成棋子大小,加進新鮮櫻桃、調味品和清水,一起裝進瓷罐中,用文火燉10小時。

蔬菜:豌豆、蘿蔔、膠菜、蘑菇、銀耳、猴頭菇、發菜、寒蔥。

海味:魚翅、魚唇、魚肚、燕窩、海參。

慈禧每次正餐都備有100多道菜,而她吃的也不過三四道菜。吃之前,由嘗膳人(如李蓮英等)先用銀筷子吃過,確認安全後,她才動口吃菜。吃完後,剩下的菜品要打好包裝,遵懿旨賞人。有人估計,慈禧夥食費每餐至少要200兩銀子。真可謂慈禧一餐之費,百姓萬家之炊。

盡管清宮餐品十分豐盛,但這些主子們還不時出宮賞玩,品遍天下美食。如康熙六下江南,乾隆六下江南等,就曾在秦淮河邊、西子湖畔,一面賞景吟詩,一面品茗宴飲,盡享人間榮華。

滿漢全席

此名記載最早見於雍正、乾隆朝。滿漢全席主要由滿點與漢菜組成。滿點即滿洲餑餑席,席面以點心為主,菜肴極少,做法也十分簡單。漢菜則種類繁多,做法講究,味鮮色美。這兩個民族,兩種風味的席面合在一起,配以精細的組合,稱“滿漢全席”。其內容多種多樣,文獻記載一種“滿漢全席”分為五步品嘗:

一是頭號五簋碗10件,如燕窩雞絲湯、海參匯豬筋、鮮蟶蘿蔔絲羹、海帶豬肚絲羹、鮑魚燴珍珠菜、淡菜蝦子湯等;二是二號五簋碗10件,如鯽魚舌燴熊掌、糟猩唇豬腦、蒸駝峰、梨片伴蒸果子狸、野雞片湯等;三是細白羹碗10件,如鴨舌羹、豬腦羹、假班魚肝、芙蓉蛋鵝掌羹、甲魚肉肉片子湯繭羹等;四是毛魚盤20件,如掛爐走油雞、鵝、鴨、鴿,白蒸小豬仔、小羊仔,什錦火燒,梅花包子等;五是洋碟20件,熱吃雞20味,小菜碟20件,枯果10徹桌,鮮果10徹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