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禦膳的奧秘(第5/7頁)

3.令人驚嘆的國宴

清宮筵宴。皇帝設宴款待賓客不僅僅是為了吃飯,政治意義遠遠勝過其他。國宴一方面體現了皇帝的恩惠,對被宴請的人來講則是一種榮譽,一種拿錢都買不到的政治待遇。

清宮筵宴很多,場面極為壯觀。主要有三大節,即元旦、冬至、萬壽三節。元旦乃一歲之始,冬至乃一陽之始,萬壽乃人君之始。筵宴(在太和殿)主要有乾清宮家宴、太後聖壽筵宴、皇帝萬壽筵宴及千叟宴。

乾清宮家宴

是皇帝與後妃共同與宴,一人一桌。但這樣的機會很少,平時各宮妃嬪在各宮進膳,節慶時才舉辦乾清宮家宴。

《甄嬛傳》中演繹了一段乾清宮家宴的場景。場景表現雖然宏大,但是出現了一個小錯誤,那就是果郡王出席了這個宴會,並在這裏產生了感情,為日後甄嬛“紅杏出墻”打下了基礎。實際上,皇帝的家宴程序復雜,場面非常壯觀。需要說明的是,清代宮廷家宴,果郡王不會出現。這很好理解,既然是“家宴”,就不會有外人參加。果郡王作為成年分府出去另過的王爺,屬於帝王家庭的“外人”了,按理,皇帝不會請他參加家宴,尤其是後妃在場,更不會讓果郡王出席。

乾清宮家宴     

以乾隆二年為例,《國朝宮史》記載,與宴時,主位均穿吉服,皇帝升座奏中和韶樂,後妃行禮奏丹陛大樂。進饌、進果、進酒時奏丹陛清樂、中和清樂,並演戲助興。皇帝寶座前設金龍大宴桌,擺群膳、冷膳、熱膳40品,有各式糕點、果品、小菜、青醬,金匙、牙筷、花瓶、紙花。左首皇後,頭等宴1桌,擺群膳32品及各式點心、花瓶、紙花;嫻妃,二等宴1桌;嘉嬪、陳貴人,三等宴1桌;右首貴妃,頭等宴1桌;純妃,二等宴1桌;海貴人、裕常在各三等宴1桌。各坐於椅上,先擺熱膳,進湯飯,後進奶茶,最後為酒膳、果茶。

千叟宴

始於康熙,盛於乾隆。各時期不僅人數不同,其應宴老人年齡也各不相同。

康熙時,召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旗的文武大臣及退閑人員、兵丁、閑散人,年滿65歲以上,有1000多人;乾隆年間,還加進了朝鮮、暹羅、安南、廓爾喀4國的使臣,其年齡放寬至60歲以上,而在乾隆六十年時,又限制在70歲以上,其受宴人數達8000余眾。筵宴地點也不盡相同,康熙時在乾清宮前,乾隆後期則在皇極殿。

8000余人的千叟宴,憑借紫禁城的禦廚們做飯菜,那是無法完成的。怎麽辦呢?小說家們虛構了民間廚師對此大有作為的故事,我想,這也許是真的。

千叟宴實際上是“康乾盛世”的表現,國家富裕才可以實現。乾隆以後,國勢日衰,清廷再也沒有舉辦過“千叟宴”。

太後聖壽宴

太後聖壽宴和皇帝萬壽宴更為隆重,尤其是整壽之時,舉國為之慶賀。太後聖壽大宴,僅以乾隆生母50歲生日為例:

乾隆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鈕祜祿氏(孝聖太後)50歲大壽,宮中大擺筵席,每日早、晚兩膳各擺:膳9桌,奶皮敖爾布哈1桌,大壽桃1桌,幹、濕點心1桌、豬肉六方3桌,羊肉六方3桌,小食9桌,酒膳9桌。

其膳譜略為:

高頭類,5種30類;主食類,有壽桃、壽面、糕點、米飯共65類;果品類,共有果脯63類;菜譜類,達到81種;湯類,6種;酒類,3種,共計248品,可謂洋洋大觀。

清宮筵宴,帝後妃們所用當為精致而華美的各式美器,盡享人間榮華。

清末慈禧太後用膳排場非常大。不僅在禦膳上有豐足供應,自己還設立私廚,稱西膳房,有葷菜局、素菜局、飯局、點心局、餑餑局之設,每餐耗資巨費。慈禧太後的禦廚房能做各式點心,達400余種,菜品4000余種,花樣翻新,應有盡有。慈禧平日錦衣玉食,搞不清她喜歡吃什麽。但有宮女、太監回憶,她對以下食品還是情有獨鐘的:

小窩頭:由玉米面、小米面、栗子面、糜子面、爬豆面、紅棗面(或棗肉)加紅糖和成,蒸食。

飯卷子:由米飯加白面混合而成,有甜有鹹。鹹的加花椒鹽,或五香椒鹽;甜的加棗泥、豆沙、松子、核桃仁,有陳米飯卷、秈米飯卷、粳米飯卷等多種。

炸三角:芝麻醬加水和面,擀成面片;豬肉絞成碎末,加蝦米、口蘑、火腿,切碎,攪拌,加進佐料,拌成餡,將餡放進面片中,做成三角形,入油鍋炸成黃色,外酥裏軟,可口香甜。

炸糕:用油和面,做成面皮;將白糖、芝麻、山楂絞碎,加進奶油,成餡,做成圓餅,燒餅大小,入油鍋炸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