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珠光寶氣(第4/7頁)

宮頭:盛行於光緒年間,其發式為總全發於顱頂,束之以繩,復分兩縷,纏成兩把,再行加高,以樺皮桶2個,長約3寸,紅繩纏束,穿假發套,以丁字形鐵叉穿桶中,布發於叉,構成兩硬翅,又加1尺左右長之扁方,縛令平立,兩翅余發雙搭扁方之上,交叉盤繞,塗以發油,余梢纏繞頭頂。發短則以假發,外邊用紅繩圍上,再在上面插上各式花朵、簪、釵等。

軟翅頭:盛行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方法是綰全發於頭頂,束之以繩,再分成兩縷,各用紅繩纏成兩把,長約三五寸,雙垂於腦後,略呈“八”字形。鹹豐、同治朝以後,其兩把結構由矮而高;由豎垂腦後,演變成橫臥頭頂。

高把頭:由軟翅頭演變而來。方法是綰全發於頭頂,用頭繩束住,再分成兩縷,用紅繩纏成細而短的兩把,用鐵叉支住,再在鐵叉上纏線。挽發如雙角,作朝天馬鐙狀,頸後綴一燕尾發髻。流行於旗人世家仆婦中。

旗髻:方法是綰全發於頭頂,盤成一圓髻,這種簡便的發式,在出閣後的婦女中,均可梳之。

但若有事出門或喜慶大事時,則改梳莊重頭型。

大拉翅:盛行於光緒、宣統年間。其式為頂發梳成圓髻,腦後發呈燕尾式,另以黑緞、絨或紗制成“不”字形皂板,稱為“頭板”。它的底部用鐵絲制成扣碗狀,稱為“頭座”。扣於頭頂發髻上,並用發纏繞,使之固定。在頭板中戴彩色大絹花,稱為“頭正”,或“端正花”,並加飾珠、翠、玉簪、步搖和鮮花,或於右側綴一彩色長絲穗。

燕尾:清朝滿族婦女在梳兩把頭時,將腦後發左右分開,下成兩歧,梳成兩尖角燕尾式扁髻,垂於腦後,再用線縫制固結,以防其松散。開始時,燕尾窄小平攏,後來聳起且長。在清朝末年,市肆上甚至有賣假燕尾的,以比其長短。

3.金玉珠釵,滿目琳瑯

德齡公主在《清宮二年記》中這樣記錄初見到的慈禧太後,“我們一眼就看見一位老太太,穿的黃緞袍上繡滿了大朵的紅牡丹。珠寶掛滿了太後的冕,兩旁各有珠花,左邊有一串珠絡,中央有一只最純粹的美玉制成的鳳。繡袍外面是披肩。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比這更華麗、更珍貴的東西。這是一個漁網形的披肩,由三千五百粒珍珠做成,粒粒如鳥卵般大,又圓又光,而且都是一樣的顏色和大小,邊緣又鑲著美玉的瓔珞。此外,太後還戴著兩副珠鐲、一副玉鐲和幾只寶石戒指。在右手的中指和小指上,戴著三英寸長的金護指,左手兩個指頭上戴著同樣長的玉護指。鞋上也有珠絡,中間鑲著各色的寶石。”通過這樣的記述,我們可以想象到作為當時紫禁城中最尊貴而有權勢的女人是什麽裝扮和模樣。

朝冠之禮

宮中後妃的頭飾,在節日或重要場合要具朝冠,有嚴格的規定。朝冠有季節之分。皇太後、皇後的冬朝冠,其朱緯之上,周綴金鳳7只,每只金鳳上飾東珠9顆,貓睛石1顆,珍珠21顆。冠後有一金翟,其上飾貓睛石1顆,珍珠16顆。翟尾垂珠,共五行,每行為兩段,每行大珍珠1顆,共垂珍珠302顆。中間有金銜青金石結1個,結上飾東珠、珍珠各6顆。末綴珊瑚。

皇貴妃、貴妃的冬朝冠,其朱緯上,周綴金鳳7只,每只金鳳上飾東珠9顆,珍珠21顆。其冠後有一金翟,其上飾貓睛石1顆,珍珠16顆。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垂珍珠192顆。中間有金銜一青金石結,結上飾東珠、珍珠各4顆。末綴珊瑚。

妃的冬朝冠,其朱緯之上,周綴金鳳5只,每只金鳳飾東珠7顆,珍珠21顆。其冠後有一金翟,其上飾貓睛石1顆,珍珠16顆。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垂珍珠188顆。中間有金銜一青金石結,結上飾東珠、珍珠各4顆。末綴珊瑚。嬪的冬朝冠,其朱緯之上,周綴金翟5只,每只金翟飾東珠5顆,珍珠19顆。其冠後有一金翟,其上飾珍珠16顆。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垂珍珠172顆。中間有金銜一青金石結,結上飾東珠、珍珠各3顆。末綴珊瑚。

慈禧身穿珍珠披肩照

此外,皇子福晉、親王福晉、固倫公主、親王世子福晉、和碩公主、郡王福晉、郡主、皇孫福晉、皇曾孫福晉、皇元孫福晉、貝勒夫人、縣主、貝子夫人、郡君、鎮國公夫人、縣君、輔國公夫人、鎮國公女鄉君,輔國公女鄉君、民公侯伯夫人以下至七品命婦的冬朝冠在配珠,裝飾上各有區別,等級極其分明。

從皇太後下至七品命婦的夏朝冠,按《大清會典》的規定,皆以青絨制作。其冠頂、冠飾及垂絳、冠帶皆與其各自的冬朝冠制同。也就是說,除冠質之外,冬、夏朝冠其制相同。按《大清會典》的規定,每年於秋季始換暖朝帽,春季始換涼朝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