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珠光寶氣(第6/7頁)

4.旗裝的標配——花盆底鞋

滿洲“天足”

高高的宮鞋,穿在腳上,既好看又顯得高挑,後妃們很喜歡。

後妃們平日即使在休閑時,也愛穿高底的宮鞋。滿洲女子不裹腳,因而是大腳,稱為天足,因為在入關之前的滿洲,男人在外征戰,出生入死,女人在家裏也要幹東做西,甚至還要到地裏去幹農活,所以,不會像漢人女子那樣裹出粽子一樣的小腳,在家裏養尊處優。這樣一來,滿洲的女子就不會像漢族女子那樣飽受裹腳之苦。可是,入關以後,滿洲女子看到漢女的三寸金蓮,很羨慕,便效仿著也開始裹起了小腳。這種做法引起了清帝的恐慌,於是,乾隆皇帝下旨,嚴禁滿洲女子裹腳,認為這樣做會丟掉滿洲簡樸的傳統。

清宮“高跟鞋”

宮鞋有花盆底和元寶底之分,其鞋跟也有高低之分。之所以將鞋跟做成那麽高,是因為滿洲起源於白山黑水之間,那裏氣候潮濕,女子們在勞作時,怕露水打濕了褲腳,便做成高跟鞋。跟為木胎,以白細布包成。跟部有時要裝飾各種寶石,那要看主人的貧富程度了。鞋面則繡有各種圖案,十分華麗。慈禧太後十分愛穿這種高底鞋,鞋上綴滿粒大而瑩潤的珍珠。她死後,穿進棺材的是一雙元寶底鞋,約合現在的38碼鞋子。這種宮鞋也只有皇宮後妃或貴族婦女可以穿用,試想,那些辛勤勞作的婦女,穿上這種高高的宮鞋,行動都不方便,怎麽能幹活呢?

可是,鹹豐帝在世時,為杜絕奢華之風,曾於鹹豐四年二月十四日,頒下特旨,規定:“鞋底只準一寸厚,若有一寸五分者即應懲辦,雖年節穿朝服、蟒袍時,亦只準一寸厚。”其實,這種規定,並未很好的執行,尤其是鹹豐帝死後,慈禧太後專權,她本人就愛穿厚底鞋。從此之後,再無人約束了。

5.漢服之美

說到滿洲人的旗裝,可分為男裝和女裝。關於男裝,一般解釋為緊身箭袖,滿洲人還稱為女真人的時候,就是這樣。主要是打仗和生產生活便利,才得以施行。

其實,早在皇太極時期,就有人主張滿洲人也效仿漢人一樣,穿寬衣大袖的漢服。雄才大略的皇太極當時就堅決予以駁斥,認為一旦穿用漢服,有敵人突然來襲擊,就會因為行動不便而束手就擒。入關後,康熙和乾隆也反復強調語言、騎射和服飾不能丟棄,把它作為一種永世不變的國策。直到清朝滅亡的幾百年間,再也沒有人敢提易服的事了。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變數,清帝極力堅持的事情,卻在宮中給率先破壞了。根據現有的資料,我們發現了好多清宮漢裝像。主要有雍正十二妃漢裝像、乾隆帝後漢裝像等,乾隆帝也有漢裝像傳世。喜著漢服的風氣愈演愈烈,竟無法控制,於是,鹹豐三年,諭:“應選女子禁止時俗服飾,衣袖不得過六寸。”指的是那些選秀的女子在入宮選看時,不可穿用漢族服飾。但事實上根本控制不住。

乾隆帝漢服蕉葉寫經圖

至於女裝,它的發展有一個過程。清朝時期的滿洲女裝,是現代旗袍的前身,一般來講,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比較漢族女裝是簡單的。

清宮後妃絕大多數為滿洲女子,因而,在其服飾上以滿洲傳統服飾為主色調。尤其在朝堂之上,更是不得有絲毫改變。日常生活中,後妃們穿傳統的旗服或吉服常服。但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至深,她們覺得漢裝十分漂亮,便躍躍欲試。

但是,並非愛美,皇帝就會寵愛。有的後妃似乎摸不準皇帝的脾氣,一味只顧自己愛美,過著驕奢的生活,最後卻為節儉的皇帝所不齒。

順治帝元後博爾濟吉特氏,長相十分漂亮。可是她嫉妒成性,容不下別人。另外,她十分奢侈,“凡諸服禦,莫不用珠玉綺繡綴飾”,在用品上,“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福臨十分厭煩她,開始與其分居,後來幹脆將其廢為靜妃,改居側室,她也成為清代宮廷中,唯一一位被廢掉皇後名號的可憐女子。

相反,順治帝的董鄂妃,不僅舉止有度,胸襟廣闊,而且在衣飾上,也是“絕去華彩,即簪珥之屬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飾”。資料上作此記錄,順治帝給了她中肯的評價:

“(董鄂妃)寬仁下逮,曾乏織芥嫉意。善則稱奏之,有過則隱之,不以聞。於朕所悅,後亦撫恤如子,雖飲食之微有甘毳者,必使均嘗之,意乃適。宮闈眷屬,大小無異視,長者媼呼之,少者姊視之,不以非禮加人,亦不少有誶詬。故凡見者,蔑不歡悅,藹然相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