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福禍相依的母子關系(第6/6頁)

那拉皇後因為剪發而丟掉了地位和性命。可是,乾隆皇帝並沒有原諒她,在她去世後仍做出了異乎尋常的舉動。

皇後去世,以皇貴妃之禮治喪,已屬格外嚴厲了。實際上遠不止於此:

一、借用皇貴妃地宮,皇貴妃居中,而皇後棺居左側。

二、不設神牌。而清制,妃子以上均在陵寢享殿中設有神牌,按時享祭。

三、不享祭。一年四大祭,二十四小祭,祭辰,生辰皇後均無享祭。

從此,這個大名鼎鼎的那拉皇後,在人間“蒸發”了,大家不知道她埋葬何處;蒙受的巨大冤屈也不敢為之申辯;就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敢為死去的母後爭得一席之地。乾隆帝終生沒有原諒這個中宮皇後,每當提起這個女人,他都會恨得咬牙切齒。

這麽嚴厲的處治,對於一個死去的人來說是太嚴苛了。為此,皇後親生子永璂極為不滿,但他敢怒不敢言。民間曾流傳永璂為生母討吃箸的說法,要求父皇格外施恩,祭祀時,在供桌上為母親擺雙筷子。乾隆十分不滿,並未答應。為此,永璂大受牽連。乾隆對其他皇子大加封賞時,對十二子卻倍加冷落。永璂的档案記錄幾乎沒有,他死於乾隆四十一年,僅25歲。死後按宗室爵位中十分低下的公品級治喪,冷清得很。只是到嘉慶四年三月,嘉慶帝親政,才對這位皇兄加以晉封,名號為貝勒,仍屬皇子中最低下者。

3.母以女貴

皇帝有時也會很喜歡公主,尤其老皇帝在盡享天倫之樂時,這種感覺會更加突出。

我國封建社會的帝王之女自戰國時均稱為公主,到漢代,又明確規定皇帝的姐妹稱為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公主,相沿勿替。清太祖時,諸女稱為格格,皇太極時,規定中宮皇後所生封固倫公主,品級與親王同;妃嬪所生為和碩公主,品級與郡王同。從太祖努爾哈赤開始,經太宗、世祖、聖祖、世宗、高宗、睿宗、宣宗、文宗9帝,共生得皇女86個,此外,宮中又撫養了親王、郡王、貝勒之女12個,共計有公主98個。

備受寵愛的十公主和惇妃

乾隆皇帝一生風流倜儻,後妃成群。其中有一位惇妃,她於乾隆二十八年入宮,當時她18歲,乾隆帝53歲了。到乾隆四十年,皇帝65歲時,惇妃生下了乾隆帝最小的一位皇女——十公主。過了一年,即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已66歲了,仍有兩位妃嬪入宮,即金常在和循嬪(後晉為循貴妃)。

乾隆帝老來得女,自然是十分高興。他格外看重這位公主,並做出了異乎尋常的舉動:

一、封為固倫和孝公主。(以其非皇後所生,而擢封為固倫公主,屬違制行為。)

惇妃像

二、未嫁即賜金頂轎。

三、乾隆五十四年,公主15歲,乾隆指婚給長相俊美的和珅之子豐紳殷德。

乾隆如此寵愛和孝公主,是有原因的。禮親王昭梿著的《嘯亭續錄》中記載了緣由:“和孝公主……上甚鐘愛,以其貌類已,嘗曰:‘汝若為皇子,朕必立汝儲也。’”原來,和孝公主長相與其父酷似,乾隆甚至倡言,如果是男孩子,將傳位於她。而和孝公主性情剛毅,力氣也很大,能彎十力弓。她曾女扮男裝,隨帝出巡打獵,颯爽英姿,好不威風。

因之,乾隆帝對惇妃也是格外照顧,曲意優容。可是,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七日,住在翊坤宮的惇妃,竟打死了一名宮女。此事引起軒然大波,震動朝野,乾隆帝不得不加以重視。他急忙深入調查,在第二天即下了一道詔旨:

“昨惇妃將伊宮內使喚女子責處致死,事屬駭見,爾等想應聞知。前此妃嬪內間有氣性不好,痛毆婢女,致令情急輕生者。雖為主位之人,不宜過於狠虐,而死者究系窘迫自戕,然一經奏聞,無不量其情節懲治。從未有妃嬪將使女毒毆立死之事。今爆妃此案,若不從重辦理,於情法未為平允,且不足使備位宮闈之人鹹知儆畏。”

看來,乾隆帝是氣壞了,一面徹查,一面宣諭,一面下達了處理辦法:

一、降名號,由惇妃降為惇嬪。

二、罰銀,罰100兩,交給死者家屬,為喪葬費。

三、懲治太監。將該宮首領太監、總管太監革去頂戴,並罰銀有差。

可是,即使乾隆再生氣,當他看到可愛的十公主時,又不忍再行懲治惇妃。於是,他再下諭旨:

“事關人命,其得罪本屬不輕。因念其曾育公主,故從寬處理。如依案情而論,即將伊位號擯黜,也不為過。”

結果,此事過去僅三年,就又恢復了惇妃妃位。一場人命大案就這樣輕描淡寫地草草收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