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皇親國戚,福兮禍兮(第6/6頁)

禮部員外郎孔允樾更是上書駁斥:“我皇後正位三年,未聞顯有失德,特以‘無能’二字定廢嫡之案。何以服皇後之心,何以服天下後世之心?”

接著,又有宗敦一等14位禦史共同上折:“皇後未聞失德,忽爾見廢,非所以昭示風化也。”

這麽龐大的抗拒陣容,使得順治帝措手不及。尤其是皇後父親吳克善聯合太後,壓迫皇帝,提出也可以再選立一位皇後為西宮皇後,於是,東、西兩宮並立,仍立現今皇後為東宮皇後。這些人的建議,皇上全然不顧,終於將皇後廢掉,廢為靜妃,改居側宮。這位驕縱又十分可憐的女人最終被廢掉皇後名號。

可是,一向飛揚跋扈的皇後一旦被廢,安排在側宮居住,名號也改為普通的妃子,所有待遇都大不如前,她能接受嗎?果然,這位靜妃被廢後就出宮回了娘家。

吳克善十分疼愛自己的女兒,在王府裏,吳克善給予周到的安排。可是,誰也不曾想到,靜妃懷孕了。於是,王府上下精心照料她。不久,靜妃生下了一位皇子。需要說明的是,靜妃生育的資料源於《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是否真有其事,尚未發現國內相關資料佐證。朝廷聽說後,孝莊大吃一驚,她擔心本家人一定對廢後一事大為不滿,將來他們用這個皇子威脅朝廷,那將是十分危險的。可是,不管朝廷怎麽要,王府就是不給這個皇子。不久,這位靜妃由於心情郁悶,就病逝了。她死後沒能葬在皇家陵園裏,而是以蒙古之禮,葬在蒙古大草原上,至今無人知曉她葬在何處。

同治帝皇後的不歸路

另外一個典型人物就是同治帝的皇後阿魯特氏了。阿魯特氏和靜妃不同,她和同治皇帝的感情很好,兩個人可以說是情投意合。而且,選立她為中宮皇後,不是由慈禧太後決定的,而是由皇帝自己選擇的。同治皇帝十分欣賞大自己兩歲的皇後,經常和皇後一起研習書畫。皇後不僅知書達禮,而且善於用左手寫大字,《清宮詞》中這樣記載:

蕙質蘭心秀並如,花細回憶定情初。

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

可見,不學無術的同治皇帝,反而對才女很感興趣。可是,婆婆慈禧太後很討厭皇後,經常找茬想逼走皇後。由於同治皇帝對皇後一往情深,慈禧始終不能如願。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皇帝病死。阿魯特氏被封為“嘉順皇後”。當慈禧選立妹妹所生之子為嗣皇帝時,阿魯特氏一下子懵了。她的處境將會十分艱難。因為新皇帝和自己平輩,一旦將來成年大婚,自己在宮中就是一個寡婦嫂子了,那樣的處境是尷尬的。怎麽辦?她一籌莫展。於是,她想起了娘家的爸爸崇綺。

崇綺,蒙古正藍旗人,父親賽尚阿,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可惜後來,誤國被貶,家道中落。而崇綺讀書很用功,居然在同治四年的殿試中中了一甲一名的狀元。蒙古人中狀元,在大清國近三百年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治十一年九月,女兒進宮做了皇後,崇綺這個當今皇帝的老丈人開始走起了鴻運。先賜三等承恩公,後又在戶部、吏部任要職,家道開始中興起來。

崇綺早聞知女兒和慈禧太後不和,總想找機會勸勸女兒,可是,見她談何容易。這次,女兒在皇帝死後不久,即托人捎書信回來。崇綺忙打開,看看女兒寫了什麽。

崇綺一看,大驚失色。原來,女兒在宮中已被狠心的慈禧太後逼得走投無路了。女兒問計於父,她要怎樣才能渡過難關。

崇綺能有什麽辦法。他仰天長嘆,心想,如果要女兒活下來,那將來更要備受折磨;如果女兒離宮回到娘家,那不僅女兒性命不保,家裏上上下下也都會大受牽連。況且,女兒苟延殘喘活下來,將來也會為新皇帝所恥笑,很難做人。他思慮再三,冒了一頭冷汗,才狠心在紙上寫下一個字:“死”,命人火速送往宮中。他想,女兒只有死了,靈魂升入天國,與大行皇帝繼續相親相愛,才算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阿魯特氏接到父親的回復後,坦然地穿上盛裝,隨手將一塊金子拿起,吞入口中,安詳地死去。這時距離同治帝去世也已經是75天了。慈禧太後下令,將皇後與皇帝合葬同一地宮之中。崇綺這才松了口氣,覺得自己為女兒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繼位的時候,康熙帝由於後妃眾多,有好多遺孀留下來。寡情的雍正帝出於自身的利益,居然將眾多母妃轟出宮去,可憐這些女子,深感前途渺茫。那些有生育的後妃,便到已分府出去的王府或公主府去度日。而那些沒有生育的嬪妃便只有娘家可以去了。也只有這個時候,娘家才顯得更為重要。她們深深知道,無論何時,娘家都是自己的依靠。乾隆繼位後,考慮到這些女子的諸多難處,便將太妃們都召回宮裏,並為她們修建了遂心的養老宮殿,使她們得以在宮中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