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後的宮殿(第5/11頁)

而慈禧陵中最具標志性的部分,是將隆恩殿前陛階石的圖案搞成了鳳上龍下的格局,為清代及歷代封建社會所僅見。這種圖案,將兩宮皇太後追逐名利與權勢的政治圖謀形式化、表面化。

豪華逾制、典制大備的慈禧陵,已為世人所矚目。但是,貪婪成性的慈禧太後並不滿足。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慈安皇太後染病,暴亡於鐘粹宮,再也沒有誰能約束慈禧的行為了。於是,她決心重修自己的陵寢,在規制上壓過慈安一頭。

慈安陵與慈禧陵於同治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午時破土興工,於光緒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完工。慈安陵耗銀2665743兩,慈禧陵耗銀2275818兩,慈安陵比慈禧陵多近40萬兩白銀。這種狀況對當時的慈禧太後來說,是無奈的,也是不甘心的。

可是,慈禧並未在慈安死後就急忙改修自己的陵寢,而是沉寂了近15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她曾來過東陵,仔細看過每座建築,她要等機會。

光緒二十一年八月,東陵守護大臣溥齡等摸準慈禧的脈搏後,上書記述了慈禧陵的殘破情況:滲漏、糟朽、吊落、酥堿等。慈禧太後急忙派出心腹大臣來東陵查勘具體殘破情況。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奕劻、榮祿、徐桐、李鴻藻等善於投機鉆營的新老大臣,鼓動慈禧將陵寢拆除重建,並爭相獻計獻策,在規模、用工、用料等諸多方面大做文章,將一般的歲修工程逐步升級擴大為重修大工。

重修工程是逐步鋪開的,起初只是一些諸如築打寶頂、拆修溝嘴、修補琉璃花門等細小工程,最後,竟至將隆恩殿、東西配殿等處拆除重建。這次重修工程涉及到慈禧陵的方方面面:大殿、配殿、方城、明樓、寶城,拆除重修;朝房、班房、神廚、井亭、省牲亭、宮門、碑亭,揭瓦大修;焚帛爐、五供、各處海墁磚、月台,及地宮內金券、門洞券、石門、閃當券、扒道券、隧道券、罩門券、石床等部分修補。整個重修工程於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破土,於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正式開工,一直到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全工告竣,歷時13年。

重修之後的慈禧陵,金碧輝煌,極盡奢華。三殿所用木料均為黃花梨木。黃花梨木又名海南檀,紋理細密,質地堅硬,十分昂貴。施工時,不用披麻掛灰,而是顯露木之本色,罩籠罩漆。

三殿所用黃金數目巨大,裝修種類繁多。三殿共用掉葉子金4592兩1錢4分3毫。使用形式分為三類:一是鍍金,重修後的三殿共有64根明柱,每根柱子上盤繞一條半立體的鍍金銅龍,這些盤龍都是尾上頭下,龍須中巧施彈簧,每當打開殿門,龍須就會微微顫動,活靈活現。二是三殿雕磚墻壁的掃金,三殿雕磚花墻有凹凸之分,掃金時凹進部分用黃金粉,色為淺黃,凸出部位用紅金粉,色呈深黃,造成色調亮度反差,交相輝映。三是三殿的貼金彩畫,其方法是將葉子金鑿成薄薄的金帛,再做成龍、雲、蝠、壽等圖案,直接貼於梁枋架木之上,三殿共貼彩畫金龍3177條,形式有行龍、臥龍、升龍、降龍,形態各異。

三殿內壁雕磚圖案精美,內容豐富。中心圖案是五蝠捧壽,5只蝙蝠向中心飛翔,拱衛一個團壽字。4角為盤腸和綬帶,錦地為萬字不到頭,邊框為回紋、連珠紋、纏枝蓮。其寓意是“萬福萬壽”“福壽綿長”。

慈禧陵石雕獨特,帶有政治寓意。封建時代,向來以龍為天子的化身,至高無上;鳳依附於龍,是皇後的化身。可是,慈禧陵隆恩殿前的石雕圖案,卻一改傳統做法。丹陛石圖案為鳳上龍下,稱“鳳壓龍”,采用了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將龍的腿、尾、須,鳳的嘴、冠、腳等10余處透雕,增強了立體感。不僅如此,大殿周圍的石欄杆、欄板及抱鼓石上,也雕有類似的圖案。石欄的望柱頭雕鳳,其柱身內外兩面各雕一條升龍;欄板的兩面雕有龍鳳及水浪浮雲圖案,都是彩鳳飛翔於前,蛟龍追趕在後;抱鼓石上雕刻的仍是龍鳳圖案,彩鳳張翅伸爪,立於山石之上;騰龍穿雲破浪,浮於波濤之中。

這塊玲瓏剔透的丹陛石是我國石雕藝術中的珍品,鳳上龍下的圖案設計也是慈禧野心膨脹、權勢獨攬的外在表現。     

慈禧陵三殿的外墻磨磚對縫,幹擺到頂,超越於帝陵規制。一般外墻的傳統做法,是上身糙磚灰砌,抹飾紅泥,提刷紅漿;下肩則澄漿磚幹擺。慈禧陵則全部幹擺到頂,其拔檐看面雕刻“卍”字、蝙蝠、流雲,稱“萬福流雲”。

慈禧陵在重修的過程中,雖沒有展拓它的建築尺寸,卻在用料、裝修及雕刻的圖案中大做文章,屢破祖制,有的地方甚至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真正是“普天之下,唯我獨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