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絕代雙驕 二 北投與南征(第2/2頁)

陳伯之想了想,對鄧繕說:“我再向朝廷上書一封力保你,如若皇上還不聽我的,咱們就一起反了。”果不其然,梁武帝很快就發了批復,命令陳伯之在江州找一個郡,安排鄧繕去任職。

陳伯之看看沒什麽討價還價的余地了,就召集府內的將領佐吏,說:“我剛剛接到建安王(即蕭寶夤,他在南齊時被封為建安王)的密令,他已經率領江北十萬大軍進駐六合,約我以江州兵力運糧東下。我陳伯之受齊明帝厚恩,自當誓死相報!”他怕大家不信,又拿出褚緭事先偽造的蕭寶夤的書信,公之於眾。這一招的確奏效,大夥兒一個個熱血澎湃,發誓要反梁復齊,擁戴蕭寶夤。於是陳伯之在府前築起祭壇,歃血為盟,並且號令州內各郡,宣布“起兵反對建康的惡政”。

建康方面是早有準備的,梁武帝既然屢次三番地駁回陳伯之的要求,當然是做好了陳伯之窩裏反的準備的。陳伯之這邊祭壇上的血還沒幹,那邊梁武帝已經發兵了。他命領兵將軍王茂為征南將軍、江州刺史,率軍討伐陳伯之。

與此同時,江州所屬的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太守鄭伯倫不願跟從陳伯之造反,率本郡士兵拒守。陳伯之決定先擺平南面的豫章,以絕後顧之憂,打通糧道,然後在揮師北上。

以為穩操勝券的陳伯之親自率部南下,卻攻不下一個小小的豫章城,相持之際,後方王茂已經逼近了江州的老巢。陳伯之腹背受敵,無心戀戰,只好帶著兒子陳虎牙以及褚緭等親信,抄小道渡過長江,逃奔北魏境內。

(亂世之中,像陳伯之這樣毫無政治原則可言的將領十分常見,著名的就有呂布、劉牢之等等,可以說是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些人往往有個共同的特征,很會打仗,但卻沒有政治頭腦,對局勢的認識幾乎為零,這類人若碰上和平治世,在軍隊裏做個將軍,還是足以勝任的;但若不幸撞上亂世,就很容易惹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了。)

到了北魏,蕭寶夤和陳伯之南征的積極性無庸質疑,超過了任何一位鮮卑貴族。蕭寶夤是國恨家仇、刻骨銘心,陳伯之是甫投新主、立功心切。兩人不謀而合,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遞上了請求發兵的決心書。

宣武帝很快就答應了這一要求(所以說還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景明四年的四月,他先封蕭寶夤為都督東揚州等三州諸軍事、鎮東將軍、揚州刺史、齊王,給他一萬兵馬,駐紮在壽陽東城;又封陳伯之為都督淮南諸軍事、平南將軍、江州刺史,屯兵陽石(今安徽霍丘東南),先期駐於邊境之上。

秋季淮水水位下降,是有利於北方軍隊南下的季節,北魏以任城王元澄與蕭寶夤、陳伯之率領大軍五萬(北方冀、定、瀛、相、並、濟六州征募的二萬加上蕭寶夤、陳伯之部的約三萬人),進攻鐘離;又以鎮南將軍元英都督征義陽諸軍事,進攻義陽。

南朝的軍隊自從魏孝文帝死後,除了裴叔業主動投魏的那次,已經好幾年沒跟北魏打過象樣的仗了,偏又碰上改朝換代,戰鬥力可真是提不起來。東路的鐘離方向,元澄分兵外圍,一路凱歌,拿下東關(今安徽含山西南)、潁川(今安徽壽縣西)、大峴(今安徽含山東北)、焦城(今河南中牟西南)、淮陵(今江蘇盱眙西)等八座城池,接著又攻打阜陵城(今安徽全椒東)。西路的元英則攻破司州刺史蔡道恭借助地勢布下的三道防線(當時南梁的司州治所即在義陽),將義陽團團圍住。

剛剛建立不久的南梁王朝,第一次在戰場上陷入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