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絕代雙驕 九 胡太後越禮

孝明帝元詡是北魏第九任皇帝(如若不算得位不正、又短命被弑的南安王拓跋余,則是第八任),他身上有很多個第一。比如,他是北魏遷都後出生在洛陽的第一位皇帝(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是所謂“移民第二代”),也是唯一出生在洛陽皇宮、並存活下來的皇子。

在他之前,宣武帝曾有過兩個皇子。頭一個是與第一任皇後於氏所生的元昌,遭到高肇算計,三歲就死了。第二任皇後高氏做貴嬪時,給宣武帝生過一個皇子、一個公主,小公主養大了,小皇子卻比元昌夭折得更早。高皇後沒再生過孩子,但她生性好妒,對於其他嬪妃與皇帝的關系,十分在意,甚至千方百計阻撓她們的行動。直到宣武帝駕崩,後宮中還有不少嬪妃從來就沒有侍奉過皇帝。

就是在這樣嚴酷的監控環境下,卻有一名女子幸運地得到宣武帝的惠顧,有了他的孩子;不僅有了孩子,而且還是個男孩;不僅是個男孩,而且還做了太子;不僅做了太子,她本人還逃過了北魏皇室沿襲一百多年的“子貴母死”的規矩,免於一死,並靠著兒子的地位,成為北魏後期極為關鍵的人物。她,就是元詡的親生母親胡氏。

胡氏是漢人,祖上出自隴西安定(今甘肅涇川),曾祖胡略與祖父胡淵兩代在後秦和夏國為官。北魏滅夏,胡淵投降北魏大軍,有接待之功,拓跋燾賜他侯爵,又讓他做河州刺史。

按照北魏的制度,襲爵時自動降一等,因此到胡氏父親胡國珍的時候,由於無才無功,除了伯爵的爵位外,就沒有什麽顯赫的名聲了。當初的關中大國後秦以佛教為國教,現在的北魏也是佛寺香火旺盛。胡家深受影響,一向虔誠信佛。胡國珍的姐姐就出家做了尼姑,而且理論水平還不低,經常有機會到宮中去談經論道。胡國珍想光宗耀祖,自己又沒什麽本事,琢磨來琢磨去有了個主意:重點培養女兒,然後由姐姐充當皇宮“內線”,向皇帝“引薦”。

這條路走對了。胡氏容貌氣質俱佳,在胡國珍姐弟的熏陶下,多才多藝,又懂了許多佛學大義。旁人一瞧,真有一絲知性女子的味道。她那位做尼姑的姑姑每次進宮,一有機會就跟宮女太監們談起侄女的好處,時日長了,宣武帝也知道有這麽一位“好女孩”,心中不免癢癢,便將胡氏召進宮中,封為承華世婦(世婦是後宮的級別之一,低於嬪)。

長期以來,北魏後宮形成了一套思維定式,嬪妃們常常相互祈禱,只願生公主,即便是生王子,也千萬別是第一個——大家都不想因為生了個太子而丟了性命。胡氏是有備而來的人,對這種思想嗤之以鼻。她說:“天子豈可獨無兒子,怎可為了一己之生死而令皇家沒了嫡傳的血脈呢?”

宣武帝聽說胡氏覺悟這麽高,越發寵幸她,不久胡氏就有了身孕。她每夜在佛前起誓:“但願所懷是個男孩,生下來就是長子(宣武帝前面的兩個兒子都死了),即便因為當上太子而殺了我,也在所不辭!”

佛還真保佑了她一回,元詡出生。宣武帝喜不自勝,他加封胡氏為充華嬪,親自安排撫育人員,把小元詡精心保護起來,誰都無法接近他,連皇後高氏也找不到機會下手。

高皇後殺不了元詡,卻也有她的如意算盤。她心想反正有“子貴母死”的祖訓,等元詡立為太子,胡氏就得賜死,到頭來太子還是由她控制。

果然,元詡長到三歲即被立為太子。可誰料想,無論皇後怎麽勸說宣武帝除掉胡氏,宣武帝就是不聽她的。宣武帝快三十才有了這麽一個寶貝兒子(傳統上北魏皇帝這個年齡都應該做上爺爺了),不但不能讓他受一點傷害,也要讓生他的胡氏好好地活下去。宣武帝在事實上廢除了“子貴母死”的規矩。(廢除這項看似野蠻的制度,本應值得贊揚。可是歷史偏偏在這裏又開了一個玩笑,僥幸存活的胡氏,最終做了北魏一朝最後一位皇太後。北魏雖說不上亡在她手裏,她對於北魏的衰亡,卻也逃不脫幹系)

直到宣武帝去世,高皇後仍在找機會暗殺胡氏,在諸位親王的關照之下未能得逞。高肇被誅,整個情勢頓時完全顛倒過來。高肇惡貫滿盈,取勝的高陽王元雍、領軍將軍於忠等人也並不是什麽正義的化身。這只是一場太子黨與外戚黨的權力鬥爭而已。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作為高皇後對立面的胡氏,自然而然被太子黨極力擁護。太子黨首先讓受排擠的任城王元澄(這位孝文帝時代立過大功的老王爺在宣武帝時代幾乎沒有任何作為,由於高肇的猜忌,他被迫裝瘋賣傻,整日飲酒作樂,才得以保全性命)以及宣武帝的弟弟元懌、元懷三位分別擔任司空、太尉和司徒(即“三公”),然後把高太後(小皇帝登基,自然“升”了一級)遷到洛陽附近的瑤光寺去做尼姑,不得隨便入宮(幾年後,機關算盡的高氏還是被胡氏派人秘密毒死,也算是“天道無常、報應不爽”了),改尊胡氏為皇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