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長安

雨一直下。

從李淵帶著軍隊來到賈胡堡時就始終沒有停過。

軍營中的糧草快告罄了,太原的補給卻遲遲沒有到。

出使突厥的劉文靜也還沒有回來,突厥人許諾的士兵和戰馬至今未見蹤影。

於是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便開始在軍營中悄悄流傳。消息說——突厥人和劉武周正準備進攻太原。

這是真的嗎?

李淵不願相信它是真的。

可又不敢確定它是假的。

這支離開太原還沒打過一場仗的軍隊,就這麽在大雨、糧荒和流言的多重困擾中躑躅不前、人心浮動。連日來,李淵的心情也跟這雨水連綿的天氣一樣潮濕而陰郁。

最後李淵只好召開一個緊急會議,討論到底是要打霍邑,還是要回太原。

與會的一些將吏提出了四條必須班師的理由:

一、我們的糧草快完了,而宋老生和屈突通遙相呼應、據險而守,一時半會兒絕對攻不下來。

二、李密雖然口頭上說與我們聯合,可這到底是不是一個陰謀還很難說。

三、突厥人貪而無信、唯利是圖,劉武周歷來與其狼狽為奸,所以他們企圖進犯太原的消息不可不信。

四、太原是我們唯一的根據地,義兵的家屬都在那裏,不如先回去保住大本營,然後再從長計議。

此言一出,多數人都投了贊成票。

李淵不置可否,把目光轉向一直悶聲不響的李建成和李世民,說:“你們意見如何?”

此時此刻,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了。因為眾位將吏的意見讓他有些失望。

誠然,李淵也認為他們的說法有一定道理,萬一出師未捷而老巢被占的話,那麽後勤補給就會中斷,將士們就會喪失鬥志,隊伍就會陷入進退失據、腹背受敵的困境。這種危險的確是存在的,李淵心裏何嘗沒有相同的擔心和顧慮?但是換個角度來看,義軍自從大張旗鼓地南下以來,至今未打一仗、未下一城,倘若稍遇挫折就當縮頭烏龜,那還奢談什麽平定海內、問鼎天下?到時候不但會遭天下英雄恥笑,而且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人心和士氣也會潰散瓦解、功虧一簣!太原固然重要,可始終龜縮在老巢中就能高枕無憂了嗎?恰恰相反,這更危險!因為這麽做等於是在向隋朝的軍隊示弱,向突厥人和劉武周示弱,向四方群雄示弱!到時候這些人四面來攻,太原就能保得住嗎?就算勉強保住了,日後還要不要爭霸天下?要不要再度出征?如果再度出征,那麽來自後方的突厥人和劉武周的威脅不是照樣存在嗎?除非永遠龜縮在太原一隅,否則這個“前進還是後退”的問題就會像一場可怕的夢魘一樣永遠纏繞在李淵和所有人的心頭。

所以,選擇後退實際上是在逃避問題,而不是在解決問題。

既然這個問題不可能自動消失,既然前進和後退都存在危險,那麽為什麽不選擇前進、放手一搏呢?

想到這裏,李淵實際上決心已定。

但是這些話李淵不能說。

他必須讓兩個兒子來說。

所幸李建成和李世民沒有讓李淵失望。他們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四條反對班師的理由:

一、眼下遍地都是莊稼,何必擔心斷糧?宋老生輕率急躁,一戰便可將其生擒。

二、李密一門心思守著東都的大糧倉,一直在與東都軍隊進行拉鋸戰,根本無暇做長遠的打算。

三、劉武周表面上投靠突厥,背地裏卻和突厥人互相猜疑,雖然貪圖太原,可他更擔心自己的老巢馬邑被人抄了後路。

四、我們之所以舉義,就是為了奮不顧身拯救蒼生,先入長安、號令天下!如今遇上小小的挫折就遽然班師,恐怕義軍會一朝解體。我們就算困守太原一城之地,到頭來還是一小撮盜匪而已,拿什麽保命?

最後,李建成和李世民瞟了眾人一眼,毫不客氣地說:“定業取威,在茲一決!諸人保家愛命,所謂言之者也;兒等捐軀力戰,可謂行之者也……雨罷進軍,若不殺老生而取霍邑,兒等敢以死謝!”(《大唐創業起居注》)

這是李淵集團內部在軍事戰略上發生的第一次分歧。

李淵看了看這兄弟倆,又看了看他的一大幫文武將吏。一邊兩票,一邊N票。他最終咬咬牙作出了決定——多數服從少數。

打!

自助者天助之。

或許是李淵父子的堅持最終也感動了上蒼,七月二十八日,太原糧草運到。

八月初一,天空放晴。

八月初二,李淵命全軍在太陽下曝曬鎧甲、武器及其他衣服裝備。

八月初三,天色剛亮,李淵率全軍開拔,沿著東南山麓的小道直插霍邑。

“如果宋老生拒不出戰,你們說該怎麽辦?”在路上,李淵問李建成和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