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淵攻入長安,挾天子以令諸侯(第2/2頁)

在大業十三年五月,他多次親率大軍攻入東都的西苑,與頑強的隋朝守軍進行了一次比一次更慘烈的廝殺,然而每一次都被隋軍擊退。最後李密甚至身中流箭,不得不在回洛倉的大營中療養了多日。

這一年五月二十八日,龐玉、霍世舉等第一批隋朝援軍抵達東都。越王楊侗當天就命龐玉、霍世舉、段達等部於夜晚出城,對回洛倉發動奇襲。李密和裴仁基倉促應戰,結果被打得大敗,士卒死傷被俘的超過一半。李密只好放棄回洛,退守洛口。龐玉和霍世舉一路乘勝追擊,最後進駐偃師,與瓦崗軍對峙。

六月十七日,經過休整的李密對隋軍發起反攻,在洛陽東北的平樂園與隋軍會戰。這一戰李密幾乎出動了全部精銳,把騎兵置於左翼,步兵置於右翼,中軍則全部使用弓弩兵,對隋軍發起了猛烈進攻,終於大敗隋軍,再次奪回了回洛倉。

九月初,隋武陽(今河北大名縣)郡丞元寶藏獻出郡城,投降了李密。李密當即任命他為上柱國,封武陽公。元寶藏為了表示感謝,命自己帳下一位文采出眾的賓客給李密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提議改武陽為魏州,並願親率部眾西攻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再南下與李密會合,攻取黎陽倉。李密大喜,隨即任命元寶藏為魏州總管。

這個替元寶藏寫信的賓客,就是後來大唐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千古第一諍臣”——魏徵。

魏徵的父親魏長賢是北齊的一個小官,曾擔任屯留(今山西屯留縣)縣令,在魏徵年少時便已過世,所以魏徵是在“孤貧”“落拓”的環境中長大的。貧寒的家境導致魏徵的人生起點很低。如果是一般人,很可能會找一個販夫走卒的職業糊口,然後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可魏徵不幹,他“不事生業”,偏偏出家當了道士。關於魏徵當道士的動機和具體經歷,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當道士就不用為衣食奔波,並且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可以用來讀書。所以《舊唐書·魏徵傳》稱他“好讀書,多所通涉,見天下漸亂,尤屬意縱橫之說”。

通過元寶藏與李密的書信往來,魏徵的文采和學養得到了李密的賞識,隨即被調到總部,擔任元帥府文學參軍、掌記室,也就相當於現在的辦公室主任之類的職務。對於一介布衣魏徵來說,這絕對可以稱得上時來運轉了。魏徵很珍惜這個嶄露頭角的機會,隨後就向李密獻上了安定天下的“十策”。

可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因為李密一條也沒有采用。

此刻的魏徵對於未來一定頗為茫然。他絕對料想不到,若幹年後他會成為唐帝國政治舞台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並與唐太宗李世民共同演繹一段“明君諍臣”的千古佳話。

大業十三年九月初六,李密派遣徐世勣率五千人北渡黃河,與元寶藏、郝孝德等部會師,一舉攻占了黎陽倉。

黎陽倉是隋帝國在河北最大的糧食儲備基地,其規模之大、儲糧之多,不亞於東都的洛口倉與回洛倉,所以攻占此倉的戰略意義十分重大。短短十天之間,便有二十多萬河北的青壯年投奔了瓦崗軍。與此同時,武安郡(今河北永年縣東南)、永安郡(今湖北新州縣)、義陽郡(今河南信陽市)、弋陽郡(今河南光山縣)、齊郡(今山東濟南市)的隋朝將吏也紛紛舉城向李密投降,甚至包括已經稱王的幾大義軍首領,如竇建德和朱粲等人都忙不叠地派遣使節去晉見李密,表示歸附之意。李密隨即任命朱粲為揚州總管,並封他為鄧公。

就在瓦崗軍攻克黎陽倉的同時,以王世充為首的第二批隋朝援軍也已在東都完成了集結。九月十一日,越王楊侗命部將劉長恭率東都部隊,與龐玉、王世充等部共計十萬人,大舉進攻李密據守的洛口。

隋軍與瓦崗軍就在洛水隔河對峙。

楊廣從江都發出了一道詔令,命所有討伐李密的部隊皆受王世充一體節制。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李密和王世充就在東都附近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和消耗戰……

就在他們打得熱火朝天、難解難分的時候,李淵已經悄然入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