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清的生存臍帶

在古代權力結構中,當皇帝還處於幼年,也就是沖齡之時,這時候權力制度會出現一個有別於正常狀態下的特殊時期,有點像玩“過山車”遊戲。在這一點上,各王朝的表現也是各有不同。這種在特殊時期出現的攝政、輔政與皇權的“三權”博弈是中央權力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往往會左右一個王朝的政治走向。

八旗的權力密碼

後金時期,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嘗試了各種“立儲”方式後,都沒有找到令自己滿意的結果。在這種背景下,只好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體制,說白了也就是滿族貴族分權制。這種體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限制了汗(王)的權力。在這種分權制的權力結構中,汗的權力只是擔名,卻並不擔利,看上去很美的一個虛名而已,其手中所掌握的權力值無異於一個主旗貝勒。

努爾哈赤這麽做等於是給自己的繼承者出了一道權力分配的難題,在這一點上他不如前朝開國者朱元璋。朱元璋是恨不得把所有威脅到自己“家天下”利益的枝節都削得一幹二凈,所以才取消相權,分散官僚集團的權力。後金占領遼沈地區之後,八旗各自分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與財物。隨著各自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後金權力系統內部就產生了嚴重的分權傾向,而且這種傾向隨著各自實力的不斷擴張而愈加強烈。

分權意識的強化,讓八旗內部原本靠著家族血緣關系結成的權力紐帶變得越來越脆弱。這就好像一個大集團公司,剛創業的時候,股東們都非常團結,擰成了一股繩。隨著公司業務不斷做大,股東們手裏的股份值也不斷翻番,當這些股東覺得自己有本錢出去創造更大利潤的時候,分權就成為每個人的心頭所盼。

這種來自於權力集團內部的分權意識,不僅給努爾哈赤的絕對專權造成了一定壓力,同時也對自己後來的繼承者們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它對於後金汗權向皇權的轉換,造成了致命的傷害。

努爾哈赤有過兩次立嗣的失敗經歷。褚英身為努爾哈赤的長子,戰功無人可及,可以說是諸貝勒中名副其實的大哥大,成為汗位繼承人也是實至名歸。在確立為接班人後,他對不服從他的四大貝勒及努爾哈赤所重用的五大臣,強行壓制,並以即汗位後將予誅殺相威脅。後來褚英還是從接班人的權力台上一頭栽了下來,原因是他有了叛逆之心,被努爾哈赤除死。

事實上,努爾哈赤立嗣的失敗原因,主要來自於八和碩貝勒,特別是四大貝勒。他們在後金正式權力這塊大蛋糕中,占據了大部分的利益。作為權力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他們只想在權力結構中保持這種均衡狀態,強烈的分權意識,讓他們已經無法接受有人再將八旗的權力攥在一個人手裏的結果。也就是他們不希望在後金的權力系統內部再產生出新的汗(王)。他們向往著能分得一塊固定的地盤,永遠做一個既得利益者,自己做自己的國王,自己的地盤自己做主。在四大貝勒中,有著強烈分權願望的當數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他在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被推選為嗣汗之際,曾經找到皇太極與他有過一番權力分配的討價還價,他說:“我與諸貝勒議立爾為主,爾即位後,使我出居外藩可也。”就是說,我擁你為王,等到將來你分割利益的時候,你允許我帶著所執掌的鑲藍旗另立門戶。

這是赤裸裸的分權主張,皇太極當然不會同意這種分權主張。如果皇太極按照這個分權要求,將諸貝勒都一個個分離出去。那麽他這個“汗”,可就成了真正的虛“汗”了。

後金的最高權力結構是依托八旗構造起來的,只有當具備至高無上權威的父家長努爾哈赤在位時,這種權力結構才能保持暫時的穩定。但是努爾哈赤一旦離世,他的那些繼承者們,根本沒有辦法控制八和碩貝勒。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的提出,可以說這是努爾哈赤沒有辦法的辦法。他已經意識到,八旗壟斷權力將成為自己接班人所要解決的最大難題。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共同承攬後金的各項權力,而後金的一切收入,也由八王來共同分享。這是努爾哈赤保證八王實力均衡,權力平等的做法。

事實上,八王也只有真正處於權力平等的地位,才能做到相互牽制和相互監督,在推選新汗時,不會受到某一強有力者的控制與操縱。然而,這只是努爾哈赤的一廂情願,與後金的權力現狀卻相去甚遠。八王共治制的部分實施,並未能使八和碩貝勒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實力均衡。

其實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分析,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又何嘗不是努爾哈赤的私心所在。他從自己的家族長遠利益考慮,可以說這是他為了家族集團利益所實施的權力分配制度。他並沒有逃脫歷代王朝君主的權力“血統論”,還是依靠血緣關系將八旗的權力板塊連接起來。努爾哈赤試圖在自己百年之後,後金汗國的權力結構能夠形成明暗結合的復式結構。明結構就是後金汗與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分權政治體制;暗結構就是後金汗與八和碩貝勒之間,以及八和碩貝勒之間互相監督與牽制的方式。努爾哈赤希望通過這樣明暗兩條線,以集體權威來取代個人專斷,將趨於分權狀態的八旗重新黏合成鐵板一塊。任何時候,想法都比現實來得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