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唐室亂亡(上)(第2/4頁)

《通鑒》雲:上長子鄆王溫無寵,居十六宅,余子皆居禁中;而《新書·後妃傳》言夔、昭等五王居內院,而鄆獨出閣。其《通王滋傳》雲:帝初詔鄆王居十六宅,余五王處大明宮內院,以諫議大夫鄭漳、兵部郎中李鄴為侍讀,五日一謁乾符門,為王授經。《新書》所據材料,蓋但就受經者言之,故不數康、衛、廣三王。自夔至昭凡六王而雲五者?或其中一王已沒,又或別夔王於自慶至昭五王也。靖懷薨於大中六年(852年),雅王史亡其薨年,若此時亦已薨,則宣宗之欲立夔王,正合長幼之序,誣為欲廢長立愛,其說殊不讎矣。《新書·令狐绹傳》:懿宗嗣位後,左拾遺劉蛻、起居郎張雲劾绹大臣,當調護國本,而大中時引諫議大夫豆盧籍、刑部侍郎李鄴為夔王侍讀,亂長幼序,使先帝詔厥之謀,幾不及陛下。又《杜悰傳》:宣宗大漸,王歸長、馬公儒等以遺詔立夔王,而王宗實等入殿中,以為歸長等矯詔,乃迎鄆王立之,是為懿宗。久之,遣樞密使楊慶詣中書,獨揖悰,他宰相畢、杜審權、蔣伸不敢進。乃授悰中人請帝監國奏,因諭悰劾大臣名不在者抵罪。悰遽封授使者復命。謂慶曰:“上踐阼未久,君等秉權,以愛憎殺大臣,禍無日矣。”慶色沮去。帝怒亦釋。大臣遂安。《廿二史考異》雲:《懿宗紀》及《宰相表》,悰以鹹通二年二月相,距懿宗踐阼之始,已兩年矣。使帝銜怒諸大臣,欲置之死地,當不俟此日,《傳》所雲未可深信。《通鑒》載此事,與《新書》辭異意同。胡三省謂其辭旨抑揚,疑出悰家傳。又引《容齋隨筆》,謂懿宗即位之日,宰相四人:曰令狐绹,曰蕭鄴,曰夏侯孜,曰蔣伸,此時惟伸在。畢、杜審權乃懿宗自用,不當有此事。二說所疑誠當,然或悰實有此事,特不在其為相之時。要之懿宗之立,殆全出中人,而宰相絕未與聞其事,則隱然可見。此則視王守澄之立文宗,尚奉一裴度以行之者,又不大同矣。事變之亟,可謂降而愈烈也。

夔王,《舊書》本傳雲:鹹通四年(863年)薨。《新書·傳》雲:懿宗立,徙王通。昭宗時,與諸王分統安聖、奉、宸、保寧、安化諸軍,為韓建所殺。而其《本紀》於鹹通四年(863年),亦書夔王滋薨。《通鑒》亦同。則其人非特未至昭宗時,並無徙王通之事。昭宗時之通王,《舊史》不著其名,《通鑒》亦名滋。《廿二史考異》謂《新書》妄合之,德宗子有通王諶,韓建所殺者,殆諶之後嗣王也。參看第十一章第二節。

懿宗為荒淫之主,好音樂、燕遊。殿前供奉樂工,常近五百人。每月宴設,不減十余,水陸皆備。聽樂、觀優,不知厭倦。賜與動及千緡。曲江、昆明、灞、浐、南宮、北苑、昭應、鹹陽,所欲遊幸即行,不待供置。曲江見第七章第一節。昆明見第九章第一節。昭應見第七章第三節。有司常具音樂、飲食、幄帟,諸王立馬,以備陪從。每行幸,內外諸司扈從十余萬人,所費不可勝紀。《通鑒》鹹通七年(866年)。《新書·宦者·楊復恭傳》:昭宗言:我見故事,尚衣上禦服日一襲,太常新曲日一解,今可禁止。復恭頓首稱善。帝遂問遊幸費。對曰:“聞懿宗以來,每行幸,無慮用錢十萬,金帛五車,十部樂工五百,犢車、紅網、朱網畫香車百乘,諸衛士三千。凡曲江、溫湯若畋獵曰大行從,宮中、苑中曰小行從。”帝乃詔類減半。又佞佛。於禁中設講席,自唱經,手錄梵夾。於鹹泰殿築壇,為內寺尼受戒。《通鑒》鹹通三年(862年)。胡《注》曰:蓋宮人舍俗者,就禁中為寺以處之。數幸諸寺,施與無度。鹹通十二年五月,幸安國寺,賜講經僧沈香高坐,見《舊書·本紀》。又於兩街、四寺各置戒壇、度人,凡三七日。亦見《通鑒》鹹通三年(862年)。三七二十一日。遣使詣鳳翔法門寺迎佛骨,其所費遠甚於元和時。事在鹹通十四年三月。《通鑒》雲:廣造浮圖寶帳、香輿、幡花、幢蓋以近之,皆飾以金玉、錦繡、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裏間,道路車馬,晝夜不絕。四月,至京師,導以禁軍兵仗,公私音樂,沸天燭地,綿亙數十裏。元和之時,不及遠矣。富室夾道為采樓及無遮會,競為侈靡。上禦安福門,降樓膜拜,流涕沾臆。賜僧及京城耆老嘗見元和事者金帛。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出置安國崇化寺。宰相已下,競施金帛,不可勝紀。寵郭淑妃。生同昌公主,下嫁韋保衡,傾宮中珍玩,以為資送。事在鹹通十年(869年)。《通鑒》雲:賜第於廣化裏。窗戶皆飾以雜寶。井闌、藥臼、槽匱,亦以金、銀為之。編金縷以為箕筐。十一年八月,主薨。十二年正月葬。韋氏之人,爭取庭祭之灰,汰其金銀。凡服玩,每物皆百二十輿。以錦繡珠玉為儀衛。明器輝煥,三十余裏。賜酒百斛,餅四十橐駝,以飼體夫。主薨,帝殺翰林醫官二十余人。悉收捕其親族三百余人系京兆獄。宰相劉瞻、京兆尹溫璋諫,皆遭貶斥。璋仰藥死。伶官李可及,善為新聲,帝以為威衛將軍,宰相曹確執奏,不聽。事在鹹通八年(867年)。主除喪後,帝與淑妃思念不已,可及乃為《嘆百年》舞曲,舞人珠翠盛飾者數百人,畫魚龍地衣,用官 五千匹,曲終樂闋,珠璣覆地焉。《舊唐書·曹確傳》。《通鑒》雲:以 八百匹為地衣。縱恣殘虐如此,豈似奉佛者?豈亦如劉總及吾所疑之代宗,繼嗣之際有大不可以告人者,不慊於心,乃思奉佛以求解免,而其姿性庸下,又不知縱恣殘虐之大悖於佛道邪?然國脈之為所斫喪者則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