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賦 稅(下)

山澤之利,隋時盡棄之。《隋書·高祖紀》:開皇元年三月,弛山澤之禁。《百官志》:名山、大澤不以封,鹽、鐵、金、銀、銅、錫及竹園,別都宮室、園圃,皆不以屬國是也。唐制:山澤屬於虞部,而都水監亦掌川澤之政。見《新書·百官制》。其禁時張時弛,《新書·玄宗紀》:開元十六年十一月,弛陂澤禁。《德宗紀》:大歷十四年七月,弛邕州金坑禁。《敬宗紀》:寶歷二年七月,以渼陂隸尚食,禁民漁。《懿宗紀》:鹹通四年七月,弛廉州珠池禁。《蘇瑰傳》:子颋,開元八年(720年),檢校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按察節度劍南諸州。時蜀凋攰,人流亡,詔颋收劍南山澤、鹽鐵自贍。《盧坦傳》:為東川節度使,盡蠲山澤、鹽井、榷率之籍。《孔巢父傳》:從子戣,累擢諫議大夫,條上四事,其一曰“山澤、榷酤,為州縣弊”。大抵其權不甚統一,在盛時取之尚不甚酷,至藩鎮割據而不可究詰矣。而要以鹽利為最大。

隋開皇三年(583年),“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見《隋書·食貨志》。《通典》雲:“唐自上元以後,天下出鹽處,乃各置鹽司,節級權利。”《新書·食貨志》雲:“唐有鹽池十八,井六百四十,皆隸度支。”其中安邑、解縣有池五,總曰兩池。歲得鹽萬斛,以供京師。鹽、靈、會三州,皆輸米以代鹽。安北都護府歲得鹽萬四千斛,以給振武、天德。諸井,山南西道、劍南西川、東川院領之,皆隨月督課。幽州、大同、橫野軍有鹽屯,歲得鹽二千八百斛,下者千五百斛。負海州歲免租為鹽二萬斛,或以鹽價市輕貨,皆輸司農。蓋兵興後之制也。《志》又雲:“天寶、至德間,鹽每鬥十錢。乾元元年(758年),鹽鐵使第五琦初變鹽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監院。遊民業鹽者為亭戶,免雜徭。《舊書·琦傳》雲:“就山海井灶,收榷其鹽。官置吏出糶。其舊業戶並人願為業者,免其雜徭,隸鹽鐵使。”盜鬻者論以法。及琦為諸州榷鹽鐵使,盡榷天下鹽,鬥加時價百錢而出之,為錢一百一十。”加價十倍其本,誠可駭矣。劉晏為鹽鐵使,以鹽吏多則州縣擾,出鹽鄉因舊監置吏亭戶,糶商人縱其所之。晏所管者,蓋吳、越、揚、楚之鹽。有監十,置巡院十三捕私鹽者,奸盜為之衰息。然諸道加榷鹽錢,商人舟所過有稅。晏奏罷州縣率稅,禁堰埭以邀利者。晏之始至也,鹽利歲才四十萬緡,至大歷末,六百余萬緡。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禦、軍餉、百官祿俸,皆仰給焉。《舊書·晏傳》雲:初歲入錢六十萬貫,季年所入逾十倍,而人無厭苦。大歷末,通計一歲征賦所入,總一千二百萬貫,而鹽利且過半。貞元四年(788年),淮西節度使陳少遊奏加民賦。自此江淮鹽每鬥亦增二百,為錢三百一十。《舊書·德宗紀》:建中三年五月,增兩稅榷鹽錢。兩稅每貫增二百,鹽每鬥增一百。《陳少遊傳》:奏請鹽每鬥更加一百文。其後復增六十,河中、兩池鹽每鬥為錢三百七十,江淮豪賈射利,或時倍之,官收不能過半。其弊可謂深矣,而猶不止此。“劉晏鹽法既成,商人納絹以代鹽利者,每緡加錢二百,以備將士春服。包佶為汴東水陸運兩稅鹽鐵使,許以漆器、玳瑁、綾綺代鹽價。雖不可用者,亦高估而讎之,廣虛數以罔上。亭戶冒法私鬻不絕。巡捕之卒,遍於州縣。鹽估益貴。商人乘時射利。遠鄉貧民,至有淡食者。順宗時,始減江淮鹽價,每鬥為錢二百五十。河中兩池鹽鬥錢三百。其後鹽鐵使李锜奏江淮鹽鬥減錢十以便民,未幾復舊。《舊書·穆宗紀》:長慶元年(821年),鹽鐵使王播奏江淮鹽估,每鬥加五十文,兼舊三百文。方是時,锜盛貢獻以固寵。朝廷大臣,皆餌以厚貨。鹽鐵之利,積於私室,而國用耗屈。榷鹽法大

壞,多為虛估,率千錢不滿百三十。李巽為使,以鹽利皆歸度支。物無虛估。天下糶鹽、稅茶,其贏六百六十五萬緡。初歲之利,如劉晏之季年,其後則三倍晏時矣。《舊書·憲宗紀》:元和六年(811年),王播奏:“江淮、河、嶺已南、兗鄆等鹽院,元和五年(810年),都收賣鹽價錢六百九十八萬五千五百貫。校量未改法已前四倍。擡估虛錢一千七百四十六萬三千七百貫。除鹽本外付度支收管,從之。”七年四月,播奏:“元和六年(811年)賣鹽鐵,除峽內井鹽外,計收六百八十五萬九千二百貫。”其利皆如劉晏之季年。憲宗之討淮西也,度支使皇甫镈加劍南東西兩川、山南西道鹽估以供軍。貞元中,盜鬻兩池鹽一石者死,至元和中,減死流天德五城,镈奏論死如初。一鬥已上杖背,沒其車驢。能捕鬥鹽者賞千錢。節度觀察使以判官,州以司錄錄事參軍察私鹽,漏一石以上罰課料。鬻兩池鹽者,坊、市、居邸主人、市儈皆論坐。刮鹻土一鬥,比鹽一升。州縣團保相察。比於貞元加酷矣。《通考》:元和十三年(818年),鹽鐵使程異奏:“應諸州府先請置茶鹽店收稅。伏準今年正月赦文:諸州府因用兵以來,或慮有權置職名,及擅加科配,事非常禁,一切禁斷者。伏以榷稅茶鹽,本資財賦,贍濟軍鎮,蓋是從權,兵罷自合便停,事久實為重斂,其諸道先所置店及收諸色錢物等,雖非擅加,且異常制,伏請準赦文勒停。從之。”則當時兵事定後,苛稅實有所減。《舊紀》不載此事,顧於異與皇甫镈之相,《書》雲:“是時上切於財賦,故用聚斂之臣居相位。詔下,群情驚駭。宰臣裴度、崔群極諫,不納,二人請退。”采朋黨之論以作史,其有害於實錄甚矣。自兵興,河北鹽法,羈縻而已。至皇甫镈,又奏置榷鹽使,如江淮榷法。犯禁歲多。及田弘正舉魏博歸朝廷,穆宗命河北罷榷鹽。《舊書·穆宗紀》:元和十五年九月,改河北稅鹽使為榷鹽使。長慶元年三月,罷河北榷鹽法。許約計課利都數付榷鹽院。《新書·王承元傳》:大和五年(831年),徙平盧:始鹽禁未嘗行兩河,承元請歸有司,由是兗鄆諸鎮皆奉法。戶部侍郎張平叔議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