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雜談篇】 書友們閑聊長安兵變

Dianqi書友的分析:

三種結局預測:

和平模式,李瑋聯合楊閥等將得利益的世家掌握長安,筱嵐說服長公主退位,或者呂布“保護”長公主和蔡到軍營,蔡自然下野,不形成事實上的兵變;事後小天子上位,天子師輔佐,替代當前的長公主作用;李瑋丞相,引領外朝;軍方部分入朝,再次形成北疆為領導的某種平衡,但李弘、李瑋走向全面的對抗,軍方在內朝也受到楊閥等制約;這樣,長公主損失了政治,但為了大漢只能全面相信李弘,妥協退位,從而在感情上得到補償;蔡失去長公主的支持,全面失敗,但趙雲作為天子師之一,算是一點小安慰,也是以後制約軍方的希望;所有的未來的期望是李弘的道德水平,能夠把小天子培養成光武,從而可以甩掉軍方的威脅。這種結局最有利於大漢,但最不可能,主要是長公主大概不可能放棄手中的權力,呂布也很難抉擇。

可控的局部戰鬥模式,長公主不妥協,呂布領兵對抗北軍,不戰不降,盡量拖延等李弘;長安也能保持低調,死人少,李瑋能控制大部局面妥協;李弘及時趕回,收拾局面,面臨最大的難題:一邊是長公主,一邊是小天子(大漢);一邊是軍方手足,另一邊是自己不想殺的人而且還有呂布、徐榮等親近大臣;一邊是理想,一邊是殘酷的現實;少殺則陷入一個死循環,還要幾年後面對這個局面,多殺則背上與天下人對立的黑鍋,成為董卓第二(不一定失敗),走上通往理想的鋼絲;難啊!

血腥的全面戰爭模式,李弘不能及時趕到,長公主與蔡歇斯底裏,四處調兵,在洛陽、長安形成混戰,李弘在半路不能面對,徹底心涼,掉頭北上,發誓“至死不再踏入中原半步”,胡族軍隊和部分黃巾和李弘的死忠撤離中原追隨李弘到大漠紮根;曹操找準機會,一舉拿下洛陽、長安,北疆瞬間土崩瓦解,加上劉備、劉表的支持迅速滅掉殘余勢力,咄咄逼人,危及時分,李弘號召大漠各族,形成一支大軍與曹對峙,把勢力穩定在河北北部,給了長公主一塊最後的生存空間;南方大勝後,曹操勢力大漲,但很快也陷入內鬥,劉備趁機全取成都,還原到熟悉的三國時期時代;這種結局雖然悲涼,但是最可能的結果。

李弘為了尋根千裏逃離大漠,為大漢兢兢業業打下了大部的江山,最後時刻被皇權和世族逼迫撒手,然後一瀉千裏,理想、手足灑血內鬥,最終終老大漠,悲涼一生!慘乎哉!

Joshuapeihui書友分析:

豹子這是以退為進,想想當年他以一個方面軍司令(鎮北將軍,負責守衛北方四州疆土),數十年來沖鋒陷陣,成為大漢軍隊的領袖,其威信無出其右,其手下也沒有一個能完全代替他的人物(所以我們的毛主席在這方面還是好樣的,在軍中培養出十位元帥和十位大將,令軍隊無法集中為某一人的勢力)。現在連這位軍功卓越的總司令都下野了,其手下不會看不出當中的“鳥盡弓藏”的味道,前有韓信的例子,今有豹子的例子,他們個個肯定會奮起反擊。而且身前有曹操等叛軍磨刀霍霍,後有賴以依靠的胡人軍團暗流洶湧。可以講現在大漢就快陷入分裂的道路。文人可能體會不深,但北疆將領個個都是為天下太平和自己的利益而奮戰終身,絕不會讓用無數英烈鮮血換來的果實再次失去。所以肯定會全力和豹子綁在一起。

而且豹子的目的除了上述以外,還有一個後著。就是要所有將士看清楚所謂的士人的真面目,好等他們明白當今在朝堂上的士人是不會善待他們,只有靠自己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當然,豹子終有死去的一日,所以他特意安排小天子在軍中鍛煉,目的就是讓所有的將士能和天子綁在一起,讓他們全力支持天子,也為他們的利益安排一個強有力的保障。

按照《大漢》一書的人物架構來看,除去書中的虛構角色,基本上歷史角色的死都和正史裏的結局差不多,原來的人是怎麽死都這裏還是怎麽死。所以,在未來的情節發展,估計呂布是不會這麽死去,歷史上呂布是戰敗而亡,就算猛子安排呂布死,起碼都會是在以後的征戰裏戰死的。退一萬步說,要是真的按照歷史把呂布抓了,殺了。那麽接下來首先就是呂布的南軍出現狀況,畢竟那時還是屬於“兵為將有”的時代。南軍一亂,長公主肯定首當其沖,再下來必定調動外圍部隊近進來穩定局勢,那麽兩京附近的黃巾系部隊就會因為局勢的發展而和進京的部隊發生摩擦,最後大家都會知道發生怎麽結局了。

接下來,張燕、楊鳳、賈詡等“造反派”的人,歷史的結局都是善終,而且黃巾將領手握十萬大軍,且全部部署在兩京地區,憑李緯的政治智商,沒必要去做這麽愚蠢的事。加上天子在那裏,搞得不好連天子都搭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