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第3/26頁)

《周禮》、《禮記》的鄭玄注,以及其它一些古書的注疏中,曾經提到《天子巡狩禮》、《朝貢禮》、《烝嘗禮》、《王居明堂禮》、《古大明堂禮》等篇名,王應麟認為就是三十九篇‘逸禮‘之屬。元儒吳澄又將這些文字分類匯輯,附在《儀禮》各篇之後。但也有學者認為,三十九篇‘逸禮‘傳授不明,又無師說,可能是子虛烏有之物。清人邵懿辰認為,後人所引及吳氏所輯,內容與十七篇所記不相類,文字也不古樸,很可能是後人的偽作,而不是當時通行的禮。

二、《儀禮》的作者與撰作年代

關於《儀禮》一書的作者及其年代,自古以來就存在分歧。古文經學家認為是周公所作,今文經學家認為是孔子所作。古代的學者大都踵此二說。如崔靈恩、陸德明、賈公彥、鄭樵、朱熹、胡培翚等都持周公手作說,他們根據《禮記·明堂位》‘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的記載,認定周公所制的‘禮‘,就是《儀禮》及《周官》等書,是周公損益三代制度而寫成的;他們還認為,《儀禮》詞意簡嚴,儀節詳備,非周公不能作。而司馬遷、班固等則認為《儀禮》是孔子所作,說孔子慨嘆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因而追跡三代之禮而作此書。

以上兩說,以孔子作《儀禮》說比較合理。據《禮記·雜記》記載,恤由死後,魯哀公曾派孺悲向孔子學習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也就是說,《儀禮》的《士喪禮》在這時經過孔子的傳授被正式記錄下來了。皮錫瑞《三禮通論》、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據此認為,這是孔子作《儀禮》的明證,並進而推論其余十六篇也是孔子所作。他們還認為,《儀禮》文字風格與《論語》非常相似,其內容與孔子的禮學思想也完全一致,例如孔子很重視冠、昏、喪、祭、朝、聘、鄉、射等八禮,而《儀禮》十七篇正是記述這八種禮儀的,這不能說是巧合。邵懿辰等斷言,《儀禮》十七篇並不是經歷了秦火而殘存的篇數,而是孔子教授弟子的原典,十七篇的內容已經足以總攬禮的大綱。但是,也有學者懷疑《雜記》所記的真實性,清人崔述《豐鎬考信錄》就說:‘今《士喪禮》未必即孔子之所書。‘從周代金文以及《尚書》、《逸周書》、《國語》、《左傳》、《毛詩》等文獻看,周代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程式化的儀禮,貴族們經常舉行各種典禮,如冠禮、覲禮、聘禮、饗禮、喪禮等,其儀節與《儀禮》所見有相同或相似之處。近人沈文倬先生認為,《禮記·雜記》所說的《士喪禮》,實際上包括《喪服》、《士喪禮》、《士虞禮》、《既夕禮》等四篇,後三篇記述的是喪禮的連續過程,《喪服》記述的是喪禮中的服飾,內容貫通,缺一不可,著成的年代應該比較相近,大約在魯哀公末年至曾悼公初年,即周元王、定王之際。而《儀禮》一書,則是公元前5世紀中期到4世紀中期的一百多年中,由孔門弟子及後學陸續撰作的。沈說較為公允。

《儀禮》十七篇,除《士相見禮》、《大射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等四篇之外,其余各篇之末都有‘記‘。一般認為,記是孔門七十子之徒所作。《喪服》一篇體例較為特殊,經與記均分章分節,其下又有‘傳‘。傳統的說法認為,‘傳‘是孔子門人子夏所作。但是,也有人認為,此子夏為漢代人,與孔子的門人子夏同名,而非一人。

作者: 溪山琴況 2005-8-10 21:58 回復此發言

33回復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三 、《儀禮》的傳授與研習

據《史記》記載,西漢初最早傳授《儀禮》的是高堂生。《漢書·儒林傳》:‘漢興,然後諸儒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諸學多言禮,而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是,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一般認為,高堂生把《儀禮》傳給蕭奮,蕭奮傳給孟卿,孟卿傳給後蒼,後蒼傳給大戴(戴德)、小戴(戴聖)、慶普,這就是漢代的《禮》學的所謂五傳弟子。但是,《史記·儒林傳》所記,在蕭奮只前還有徐氏,蕭奮之《禮》當得自徐氏,徐氏與高堂生的關系不詳。《禮》為五經之一,最初的《禮》博士是誰,今已不可考。宣帝時,博士後蒼以《詩》、《禮》名世。據《漢書·藝文志》,後蒼以《禮》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梁戴德延君、戴聖次君、沛慶普孝公。……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普之學‘。西漢政府設立的《易》、《詩》、《春秋》‘五經博士‘,都是今文經學。《禮》也不例外,大、小戴及慶氏三家也都是今文經學,其中,大、小戴列於學官,慶氏不立於學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