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一章 千村萬寨處處龍門,千巖萬壑層層成田(第5/6頁)

讓出皇權這對別人來說固然是不可想象,但對於性格如此並且已經有過兩次出讓皇位經驗的李旦來說卻是輕松的多了。

這個念頭一開,頓時就如黃河潰堤般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是在瞬時之間李旦就已看到了這一決定將帶來的無窮無盡的好處,他的尊榮將不會減少半點,但眼前所有的一切煩惱都將隨風而去……

恰在此時,亭閣下不遠處亂翻書的幾個小皇孫中不知誰翻到了《詩經》,隨後便撿著自己學過的篇目讀了起來,微醺的春風將稚嫩的童子誦經聲輕輕送至:

式微,式微!

胡不歸?

微君之故,

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

胡不歸?

微君之躬,

胡為乎泥中!

李旦本自紛擾的思緒隨著這誦詩聲平靜下來,“是啊,式微,式微!胡不歸?”

心底喃喃將這句詩復誦了一遍後,徹底拿定了主意的李旦站起身來,此刻他的臉上浮現出掙脫樊籠後發自內心的快意。

正自議論著的韋安達三人見狀忙也跟著起身,不解地看著李旦。

“三位卿家且先退下,朕……要前往太廟告祭先祖。”

“臣等疏忽了,如此大捷確需告廟。”

對於韋安達等人的誤解,李旦淡淡一笑卻未解釋,拾級下了亭閣後親手攜了方才誦詩的小皇孫逸步而去。

這一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李旦眼中太液池的水光柳色實是清麗絕美到了極致……

……

“什麽,饒樂平定了?”東宮北書房中,從微微氣喘的高力士嘴裏聽到這樣的消息後,本自雍容而坐的李隆基驚問道,“張守義?”

“這卻要給殿下賀喜了,張守義雖然出了兵,但幽州軍跟契丹人一仗都沒打,按魚承慶傳來的話兒,此次立下大功的正是殿下心腹唐無缺。”笑著向李隆基拱手為賀後,高力士便將魚承慶經由小太監傳來的消息一字不漏說了個清楚。

魚承慶乃是父皇身邊最得信任的貼身太監,這消息既然是從他那兒來的,真實性就無需懷疑,放下這一層擔心之後,隨著高力士的陳說,李隆基越聽心中越是激蕩,待高力士說完後他竟是不克自制的再難安坐。

高力士照舊是報完信就走,李隆基將其送走轉身回來後負手繞室快速的踱步起來。

“這個張守義終究還是買了自己的面子。”想到唐成時,此時心情激蕩的李隆基除了“好個唐成”之外一時竟想不出還能說些什麽。

他竟然真的做到了!引奚人內附,拓邊千裏,將大唐邊防由長城一舉前移至落雁川,更為朝廷確保了穩定的戰馬來源……此事的意義與好處實不勝贅言,這可是國朝數十年未有之大功啊,當自己還在為他的安危但有時,他竟然立下了如此奪目的功勛!

因此事而起的短暫興奮過後,李隆基迅即想到了此事的後續,唐成立下這般潑天也似的大功之後必將帶動東宮一系的聲勢大漲,更大的好處是有了這樣的大功打底,即便太平再想從中刁難,也擋不住唐成回京的步伐了。

想到唐成即將還京,李隆基興奮之余莫名的又增添了許多安心,天授唐成予自己,這是天意!有這樣的臣子在身邊輔助,太平又有何懼?君臣際會,不僅要了結了太平,更將在未來打造出一個不下於曾祖貞觀的大唐極盛之世……想到這美好的前景,不知不覺停下腳步的李隆基一時竟是癡了……

良久,李隆基漸漸平復了心情後召進心腹下人好一番吩咐。待下人領命而去,他的臉上顯出一片笑容。

就是要將此次捷報的內容以及這國朝數十年未有之大功宣揚出去,宣揚的越開越好,等整個長安市井中都開始熱議盛贊唐成時,無論在其回京還是授官上太平都很難再大肆反對了。

此後不久,來自饒樂的羽書捷報就成了長安城中上至皇城下至青樓酒肆中最熱門的話題,沙場、異族、奇功、進士出身、俊逸風流、文武全才等等等等,有這些要素在,不管是熱血的男人還是多情的女子總能從其中找到自己熱衷的話題,一時之間,唐成之名就隨著饒樂一起被口口傳誦,最終流出長安轟傳天下……

……

近兩月之後,當長安已進入花紅柳綠的仲春時節時,饒樂草原上也終於迎來了萌萌新綠。

此時滿臉歡笑的唐成就趴伏在野草地上做出一個馬的形狀,而他背上馱著的正是寶貝女兒貓蛋兒。

剛剛一歲多的貓蛋兒還坐不穩,等她爬好後,唐成嘴裏“駕”的一聲後,便手腳齊動的向前爬去,邊爬口中還不停的學著馬兒的嘶鳴之聲,輕輕的顛簸裏,爬在他背上的貓蛋兒不斷發出脆甜脆甜銀鈴般的清澈笑聲,小家夥一邊笑一邊劃動著胖嘟嘟的小手極力的試圖掙脫母親扶著她身子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