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清初三先生(第2/3頁)

其二,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裏還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先進思想。中國古代社會,商人經商一直受到抑制,被認為是最低賤的行業,致使中國古代社會一直處於小農經濟的狀態,社會發展緩慢。黃宗羲敢於向傳統的愚昧專制思想挑戰,這在當時是需要相當大的魄力和遠見卓識的。

1665年,黃宗羲收徒講學,後來成為著名學者的萬斯大、萬斯同等人都出於他的門下。1667年,他又恢復了他的教師劉宗同創辦的證人書院。

黃宗羲講學注重教給學生做學問的途徑和方法,強調讀書必須實用。他教學的內容,除了經、史、子、集外,還有歷法、天文、數學等自然科學,他深受學生們的歡迎,在二十幾年的時間裏,有一百多人拜他為師,這時,他已是一個學生滿天下的學者了。

1678年,康熙為了籠絡漢族地主,開博學鴻辭科取士,命令三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吏推薦人才。掌院學士葉方藹向康熙推薦了黃宗羲,但被黃宗羲婉言辭謝了。兩年後,清政府聘請他任《明史》編修的顧問,他以氣節為重,再次力辭。康熙沒有勉強,只是要求他把所寫的有關歷史方面的著作全都抄送入京。

雖然黃宗羲沒有直接參與《明史》的修撰,但《明史》的修成,也凝聚了他許多心血。比如《歷志》,雖不是他執筆,卻是經過他的審閱才定稿的。另外,他讓自己的兒子黃白家參加了史局。

1676年他完成了另一部重要著作《明儒學案》。在這部著作中,他把明代二百多位學者的著作系統排比,闡明每個學者的學術淵源,學說宗旨及演變。評論公正,分析深刻,在中國歷史上還是首創。晚年他又完成了《宋元學案》,使七百年間儒苑門戶一目了然,在中國學術史上是一個傑出的貢獻。

黃宗羲晚年仍然非常勤奮,每天讀書不完成規定的卷數絕不休息,他以八十四歲的高齡編撰了四百八十二卷的《明文海》這部巨著。

1695年,黃宗羲與世長辭。死前他留遺囑,要求家人在他死後“於次日安葬,殮以時服,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槨,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覡旌幡紙錢一概不用”。

這是對當時盛行的佛教唯心主義思想最大的輕蔑,也是他唯物主義認識觀的徹底表現,他以特有的錚錚風骨,昂揚的戰鬥性格、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為自己的一生做了很好的總結。

二、顧炎武與《日知錄》

顧炎武,江蘇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父親是個很有見識的人,認為讀書一定要研究實際。顧炎武受祖父的影響,從小就喜歡讀《資治通鑒》、《史記》和《孫子兵法》等書,十分關心時事。後來參加科舉,沒有考中,就幹脆放棄了科舉,通讀歷史典籍,研究全國各地的地理和歷代名人奏章,開始編寫一本重要的歷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

正當他用心治學的時候,明朝滅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紛紛起來組織抗清鬥爭。顧炎武和他的兩位好友也參加了保衛昆山的戰鬥,昆山軍民在跟清兵激戰二十一天後,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昆山城陷落的時候,顧炎武的生母被清兵砍斷了右臂。撫養他成長的嬸母(也是他的繼母)聽到清兵破城,就絕食自殺了,臨死時囑咐顧炎武誓死不受清朝俸祿,說完閉上了眼睛。

顧炎武痛哭著安葬了繼母,準備離開家鄉投奔魯王,但還沒有動身,魯王政權就已經覆滅了。後來顧炎武隱姓埋名,在長江南北一帶奔走,想組織一支抗清的隊伍,但終因勢單力孤,沒有成功。

當時,沿海和太湖一帶還有零星的抗清活動,清朝官府防備很嚴,如果發現有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進監獄。

昆山有個地主叫葉方恒,想吞沒顧炎武家的田地,就買通顧家的仆人,舉報顧炎武“通海”。顧炎武於是被清政府抓進了監獄。一些朋友為了搭救他,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錢謙益幫忙。錢謙益本來是南明弘光政權的禮部尚書,又是個出名的文學家。清兵南下時,他投降了清朝,名聲不好。

對於顧炎武的難處,錢謙益表示,只要顧炎武承認是他的學生,就願意保他出來。那位朋友知道顧炎武是不會那樣做的,於是就自作主張,假造了一張顧炎武的名帖,送給錢謙益求助。這件事後來讓顧炎武知道了,直怪那朋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討回不可,朋友不肯,顧炎武就索性在大街上貼告示表白,聲明那張名帖是假的,弄得錢謙益十分尷尬。

經過朋友們的多方奔走,顧炎武才被釋放出來。但葉方恒還不肯罷休,派人追蹤他。有一天,顧炎武在南京太平門外經過,遭到暴徒襲擊,頭部受重傷,幸虧有好心人救護,才脫離危險。顧炎武知道,他在江南待不下去了,於是決定到北方去遊歷。他去北方遊歷有兩個目的,一是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勢,風俗民情;二是想找機會結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抗清活動。